乖乖网 3—6岁

育儿是一场深刻的自我修行

2016-01-27 16:52:30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育儿

育儿是一场深刻的自我修行

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需求,都是对父母爱的渴望,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仅仅是对父母的要求之一。育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外界的“压力”,撞击着自身的育儿理念,这就需要父母进行自我修炼。

人,婴儿服装,四分之三身长,室内,金色头发_481087517_Toddler sitting on Top of the Cat Tree_创意图片_Getty Images China

孩子受到外界的夸奖,是对父母带孩子的肯定。而事实上,人们习惯于孜孜不倦地干预和评价别人,并总能指出“不足之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刚开始父母可能会觉得无所谓,对于客观的建议也会欣然接受,偶尔也会启动防御模式,用忽略、否定、转移、解释等方法来处理这些信息及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可是被防御机制处理的东西并不能彻底清除,总以这样那样的形式残留下来,这时内心的怀疑、愤怒、焦虑、担忧、恐惧就会被诱导出来,“受挫感”动摇着原本一颗坚定的心。

其实,当下你所采用的育儿方式背后都有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意义,你相信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和节奏,也愿意用时间去等待,可是为什么还会时不时地被扰动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你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好,你的育儿方式也没有像“砖”家们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只是你的内心被干扰了,你的“内在小孩”受到了伤害。孩子与父母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当孩子被比较、被评价时,父母潜意识里的那个“内在小孩”就会蹦出来,我们以为那个曾经因为不够优秀而遭忽略或否定的小女孩、小男孩早已是历史了,意识层面上也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应付这样的局面,也不希望孩子将来为变得优秀所累。但是当我们不断面对批评、要求、评价时,我们的存在感、价值感、意义感就会再次变得脆弱、敏感,外在的评价早已内化成对自我的认知,无能感可以瞬间淹没我们。我们的孩子因为不像邻居的孩子能唱能跳,没有别的孩子长得健壮,甚至还有些明显的不足,也因为别人擅长发现这些差异,加以所谓的“建设性”建议,我们就轻而易举地被周围的目光影响到,甚至于发展出这样的认知:我的孩子确实不行,确实比别的孩子差。

事实真是如此吗?不是!

出路在于对自我的认知,我们是否接受自己,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有缺陷。当坦然面对自己时,意味着我们全然地爱着自己、拥抱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意见与评价里,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接受自己的短处,没有好坏之分,都是自己的一部分。看到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感动,但不执着于成功与失败。我们接受自己,就不会将自身未得到满足的地方寄托到到下一代身上,而只是单纯地爱他们本来的样子。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