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用药不当害儿不浅,儿童用药误区你占几条

2015-09-21 17:10:49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幼儿护理 儿童护理

医生提醒:抗生素使用不当是致聋的罪魁祸首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比例,发达国家不到1%,我国30%-40%,每年有上万名儿童因此而导致听力损伤)。

容易造成耳聋的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盐酸万古霉素。

用药不当害儿不浅,儿童用药误区你占几条

1、自用抗生素

孔孔现在3岁半,有一次感冒发烧,体温上升到39.5℃,扁桃体也发炎了,医生根据这种状况给孩子开了抗生素口服,没多久就退烧了。自从有了这次经历之后,每次儿子感冒发烧,孔孔妈就会去药店买抗生素给孩子吃。她觉得只有抗生素疗效好,能让孩子少受罪。

邓力说,家长给孩子自用抗生素的现象很普遍,实际上,抗生素的使用应该有严格的指征。医生在选择抗生素的时候,需要考虑感染的种类、严重程度、有无过敏史等,若家长随意给孩子吃抗生素,一方面延误病情,同时还会增加孩子治疗的风险。

2、滥用退热止痛药

随意使用退热止痛药或增加退烧药剂量,很容易引起儿童虚脱甚至休克。一般来讲,当小儿体温高于39℃时可使用退烧药,而体温在39℃以下时(有高热抽搐病史的小儿除外)则不宜使用退烧药,应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

另外,退热止痛药的毒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常见的退热止痛药因含有非那西丁,易使小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造成全身组织器官缺氧。

3、滥用止咳药

有些家长最怕孩子咳嗽,因为一咳嗽常常会迁延很久,所以,只要孩子一咳嗽,家长就立即给孩子服用止咳药,虽然咳嗽暂时减轻了,但痰液不能顺利排出,大量蓄积在气管和支气管内,会造成气管堵塞,反而会加重病情。

止咳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剧烈无痰干咳效果明显,但长期使用有成瘾性,需凭医生处方购买。因此,家长在给孩子选择OTC止咳药时应特别注意,小儿一般不适合使用中枢性镇咳药,如含有可待因、咳必清、美沙芬成分的止咳药。要不然滥用止咳药,后果很严重。

4、滥用中成药

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中药更加可靠,而中成药是纯中药制剂,副作用也小。所以,使用中成药时很随意。

比如小朋友感冒初期出现咽喉疼痛,但没有鼻塞、流涕等症状,家长就给孩子服用“银翘解毒颗粒”。本来孩子没有流鼻涕,服药后反而鼻涕多,还频打喷嚏,这就是因为家长不辨寒、热、虚、实,孩子风寒感冒却错用了辛凉药物,导致病情雪上加霜。

安全锦囊:咨询专家规范谨慎

对用药安全的忽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专家指出,其实,家长只要重视这一问题,并在细节上处处小心,就可以给小宝宝安全用药。

(1)优先选择“儿童专用药”

平时,家长可以先上专业网站或电话咨询,找到一家能够提供儿童专用药的医院。因为有些成人的药物是不能给孩子服用的。比如喹诺酮类的抗生素给儿童使用,会影响其软骨发育。

(2)精确计量,药量不多也不少

值得强调的是,小朋友的肝肾发育未完全,一次给药的剂量错误,就可能产生毒性或治疗失效,每次服用药量应力求精确。家长要购买精确好用的量具、喂药器,先确认药量刻度,并正确量取,才能给孩子合适的药量。

如果是袋装的颗粒,最好先倒出来均分后再给孩子服用,不要大概地倒。如果是液体,可用带刻度的喂药器(如滴管、量杯、勺等),以精准量取给药剂量。

(3)想办法,让宝宝好好吞服药物

小朋友特别害怕吃药,因为药不好吞,又苦又涩,为了避免孩子一吃药就哭闹呛吐,家长应选择适合小朋友吃的剂型,比如优先液剂、糖浆、悬浮剂等。另外,也可以选择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固体药品,例如容易咬碎的咀嚼锭、颗粒状的粉剂等。

(4)仔细核对药袋,妥善保存药品

在医生开药后,最好能够详细询问医生或药剂师给宝宝用药的时间、顺序及用量。这样回家后,就能按医嘱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提醒,药品应该放在小朋友拿不到的地方,床头和手提包都不宜放置药品。用药后,家长应该把瓶盖拧紧,不要随手把开封的药物放在桌上或抽屉里。家长们还应该定期检查家里的药品,清理药箱,把过期的药扔掉。另外,小朋友的好奇心非常强,家长尽量不要让小朋友帮助你拿药,更不要在他们面前服用,以免孩子模仿。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不断呕吐、昏昏欲睡,或舌头和嘴上有灼伤的痕迹,或嘴里有异味,就要考虑孩子是否误服了药物,要立即带上其可能误服的药物到医院救治,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喝水或催吐。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