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己每天都可能会“不高兴”,但是却不愿意看见孩子情绪低落。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情景:一个妈妈训斥孩子:“你有什么不高兴的,又不操心吃穿,要这样都不高兴,以后还不用活了呢!”孩子耷拉着脑袋,似乎更沮丧了。妈妈于是更心烦,伸手推了他一下,质问道:“你说呀,你为什么不高兴?”男孩不说话,眼泪在眼眶里转着……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我们每天都可能会“不高兴”,但是却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孩子情绪低落。如果孩子不肯说出不高兴的理由,我们就会觉得很扫兴,甚至认为他是在故意找茬儿。
儿子大宝6岁时,我就犯过这样的错。我带着他参加同学聚会,从出门的时候,他就有点儿别扭。我问他是不是不想去,他又说不是。一路板着脸,到了饭店后,其他孩子都玩得很高兴,只有他安静地坐在我身边,让他去找小朋友玩,也不肯。
大人让孩子们表演节目,还给他们打分。有背唐诗的、有唱歌的、有打拳的,一个小女生还跳了印尼舞蹈,赢得满堂彩。轮到大宝时,我让他去背首诗,他本来会背几十首,却不肯去;我逼急了,他干脆梗着脖子说不会背。有女同学出来打圆场,也有男同学开玩笑,说你这儿子不行啊,这么腼腆。我只好讪笑着解释,他平时不这样的。
那顿饭吃得不知有多别扭。别人家的孩子喜笑颜开,像是生机盎然的小花朵;大宝默默地吃完东西,一个人跑去角落里玩自己带的变形金刚,像个萎靡的老南瓜。坐在旁边的同学大约看出我的尴尬,不住地安慰说,你家儿子好乖,少年老成……但她越说我越怒,有种被别人同情的虚弱感。
饭局结束,我与大宝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主动将小手伸进我的手心。
“你今天怎么了?”
“没怎么。”
“那为什么不高兴?”
“就是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