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015-08-28 14:16:52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幼儿早教 儿童早教

学前儿童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而现在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基本都对孩子百依百顺,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对于幼儿园及学前儿童来说,必须从小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加强自我保健的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小养成健康行为方式有益终身。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状态的过程。幼儿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提高幼儿健康的认识、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的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教育活动。

幼儿对个人情绪发泄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水平都不高,因而他们还不能根据场合合理地宣泄情绪,而不正确的发泄方法的危害也是无处不在的,它会助长急躁不安、倔强、无理取闹的坏脾气,在性格方面还会产生自闭症、退缩、缺乏信心等,甚至会造成侵扰其他幼儿,含怒不言,自伤等现象。不良的渲泄更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及集体的规范,幼儿不健康的表现具体概括有五种:

1.多动。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影响。具体来说,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慌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幼儿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5.恶劣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共同营造积极的环境

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健康,更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给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生活适应圈,对于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家长在家里要及时表扬和批评,家园共育既有利于更好的教育孩子,又有利于孩子自身成长更加的快速。幼儿健康教育必须要取得家长的共识,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更快、更好、更巩固。

1.通过多种活动让家长转变健康观念,不断完善健康意识,明确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儿健康教育目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实施有效教育。例如:安全教育中的“急救、求助电话号码”、“遇到坏人怎么办?”、“不跟陌生人走” 等内容,取得家长的配合教育就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2.心理健康的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成员之间和睦、民主,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和家庭气氛,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更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家园交流、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幼儿心理知识,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而且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