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孩子容易发脾气,一点小事就哭,有时还哭起来没完,应该怎么办呢?
宝宝如何表达情绪
遇到这样问题的家长们都很焦急,他们的孩子从1岁多到3岁多不等,我发现很少有1岁以内小婴儿的家长问我这个问题。
想想也是,小婴儿还不会说话,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他们只能用哭与养育者交流,饿了哭、拉了哭、想睡觉了哭、无聊了哭……养育者也很知道哭是他们的表达方式,甚至有时候是运动方式。
但是当小宝宝们渐渐长大,父母们就开始期望他们能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情绪了。
很多父母往往忽略了一点,宝宝们对于情绪的识别与表达也是需要学习的,如果父母没有特别在这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那么孩子们在大多数时候是通过观察父母来习得对待各种情绪的态度和表达各种情绪的方法。
我们如何表达情绪
中华民族是一个相对含蓄内敛的民族,传统文化里比较赞同“喜怒不形于色”“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所以大多数成年人,对自己的情绪都采取了很严格的管控机制。但是孩子们却不是这样,他们带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细致,大胆而天真的率性表达。得到一块糖,立刻开心地笑出声来,积木搭不好就立刻气急败坏起来。在孩子的这种表达面前,习惯了压抑情绪的家长们开始手足无措。
对于喜、怒、哀、惧这四种最基本的情绪,我发现大多数家庭对喜悦都是欢迎的,虽然不是绝对,但确实很少有家庭会有意识地去压制孩子的喜悦。不过某些忽视的情况也会存在,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类似这样的场景下:孩子非常高兴地跑过去抱着妈妈,想让妈妈看看他刚发现的新画笔,可是妈妈忙于自己的事情,只是应付地抱了抱孩子,就又把头转向自己的手机,孩子的喜悦此刻就仿佛是被浇了盆冷水的小火苗,慢慢熄灭。如果这样的情景是经常发生的,慢慢地孩子会失去快乐的能力,因为他发现,在妈妈眼睛里他的所有事情都是不值得高兴的。
而愤怒、悲伤、恐惧的运气就要更加不好一些,因为大多数父母对此持排斥的态度。我曾经见过一个发脾气的小女被爸爸大吼,也见过一个伤心的小男孩被妈妈要求不许哭,还见过一个充满恐惧的小宝宝被奶奶硬拽上电动小火车……不禁思考,为什么孩子们的表现会让父母如此不接受?
育儿经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正是因为父母没有办法面对自己的愤怒、脆弱、恐惧,所以才会如此害怕见到自己的孩子有这些情绪。当我们面对养育孩子的话题,无一例外最终都会回到如何成长父母的主题上来。
如果我们是可以愤怒的,允许愤怒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如果我们自己是可以柔软的,可以接受泪水的洗涤,如果我们能够面对自己的恐惧而不需要硬逼着自己假装坚强,那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的这些情绪时,就不会如临大敌,草木皆兵。
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所以如何成长自己不是本文能够涵盖的范围,那是一个属于特定的每个人的道路。在这里,我只能就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这个问题给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虽然有治标不治本之嫌,但仍然可以给走在自我成长道路上的父母们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