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家庭教育不该沦为学校的附庸

2015-07-24 15:25:5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家庭教育 家庭育儿

家庭教育是什么?这个类似“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在教育专家和普通父母心中有不同的解答。从微信上转发率较高的内容来看,似乎大多数父母更关心能轻松有效地“搞定家里那个不听话的小冤家”的那“一招”,于是各种“如何……”“怎样……”的技术帖大行其道。这样的局面是否偏离了家庭教育的真道?今天的家庭教育应该有哪些核心价值观?我们该如何反思家庭教育自身独特的规律、使命和价值?

家庭教育不该沦为学校的附庸

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正在犯着一个严重的错误:许多家长和家庭教育专业人士把学校教育当作教育的唯一标准和模板,弃守家庭教育的独特属性和作用,不能按照家庭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来教育孩子,使家庭教育实际上被淘空、架空,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附庸。于是,学校教育呈现的是“教育过度”,家庭教育则表现为“教育失责”。

“唯学校是教”使现行家庭教育失去了自我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本来是各有使命、各负其责的两大教育形态,长久以来却一边被double(加倍的期待、加倍的投入、加倍的负担),另一边则被严重削弱,自乱营盘,失守应有职责。

遗忘了自我存在,遗失了自我主体性,是目前家庭教育最核心、最关键的病症。它不能从理论思维的高度明确自身的使命和价值,没有按照自身的特殊规律来做教育;它把学校教育模式尊为不可动摇、至高无上的标准,主动加入、模仿、迎合、讨好学校教育模式,并将其简单移植到家庭教育中,使家庭教育依附于学校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独立地位和价值。

这样的依附和迎合,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唯学校是教”的片面化教育思维里,造成一种“言教育必学校,言学习必课本,言成长必分数”的极端病态的教育生态。成千上万的儿童由于学校和家庭的双倍期待和压力而不堪重负,发展畸形化,厌倦学习,人格萎靡;成千上万的家长终日围绕学校的考试升学指挥棒疲于奔命,为督促完成孩子的每一篇作业而绞尽脑汁,对所有能够提高应试能力的培训趋之若鹜,对孩子的分数变化提心吊胆。

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也是中国整个教育的悲剧。当教育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被否定之后,人性的丰富性也势必随之枯萎。说明悲剧的真相,解放广大的孩子,拯救广大的家长,倡导“新家庭教育”,迫在眉睫。

家庭教育概念需要重新理解和定义

家庭教育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促使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全新的理解和定义,并且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进步动力。这个理解就是:家庭教育是基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而展开的全民自我做主的终身学习和相互影响。这样的理念包括了六个要点:1.基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2.全民性;3.自我做主;4.终生性;5.以学习为中心;6.互动性,教育是通过相互影响和激发来实现的。

这样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家庭教育走向了一个发展拐点,从学校教育的附庸转变为“新家庭教育”。其中蕴含着六大变化:教育空间从学校为主转向家校均衡,家庭再一次成为学习中心,家庭生活再一次成为教育主题;教育主体从一部分人转向全民;教育决策从老师、领导做主转向自己做主;教育时效从人生某阶段转向终身;教育重心从教转向学;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确定性被打破,教育更加强调交互性、互动性,不再是单向的灌输或输出。

“新家庭教育”凸显了家庭教育自身的地位与价值,家庭教育不再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这不仅会使渐渐走进死胡同里的现行家庭教育“翻转”过来,获得生命力萌发的机会,而且会给学校教育的改革以重要的启发。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