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北京,暑热仍盛,白领刘仪(化名)却时常奔波在烈日下。
一旦电话响起,二手房中介告诉她“姐,你想要的那个学区出了套房,来看看吧”。这话语如同发令枪,驱使刘仪告别办公室的冷气,跟随中介穿过大街小巷,上楼、看房、下楼,兴奋、失望、焦虑诸般情绪,总是和她一路同行。
“很累,也很烦,但是没办法。”刘仪说,“我们要给孩子买学区房,为他上小学做准备。”
学区房在美国、加拿大、韩国等许多地区都广泛存在。而中国人向来重视子女的教育,在近年来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天价学区房”现象时有出现,学区房更显得炙手可热。
家长:奔走与纠结
中国许多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早期发展的内城,周边新区教育资源较为薄弱,北京也是如此。刘仪夫妇都是外地人,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已在近郊置办了房产。随着儿子长大,让儿子上个好小学,成了他们的心头大事。
记者采访发现,购买学区房的主力群体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青年夫妇,他们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有体面的职业,收入不错,基于自身的经历,非常认可“知识改变命运”,重视子女教育。
但即使家长下定了买房的决心,买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刘仪很庆幸赶上了今年楼市低迷,成交冷清,房源也比较多。最近三四个月,中介带着她看了二三十套房子,但结合户型、交通和价格等多重因素,能够满足家庭要求的房子却少之又少。
“只遇到过一套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但被别人先买了。”刘仪有些懊恼地说,“世道是不好,但条件好的房子还是好卖。”
在看房过程中,刘仪也有忧虑。内城的学区房多数修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房子老旧,设计理念落后,缺乏小区环境和物业服务。但由于地段好,加上学区房的光环,房价昂贵。
安居客的数据显示,上海学区房均价逼近4万元每平方米,过去一年的涨幅约为20%,高于上海全城房价16%的平均涨幅,而北京学区房去年一年的涨幅更高达35%,均价已超过4.5万元每平方米。
“放弃郊区的新房子,换成城里的‘老破小’,居住品质肯定大打折扣。”刘仪有些忐忑地说,“而且老房子如果遇到拆迁,怎么保障原来的学区呢?”
交易:“刚需”与投资
宁夏银川市民张海川已经克服了这些纠结的心绪。他的儿子今年9月上小学,他早在2011年就在当地最好的小学之一银川市实验小学附近买了一套学区房,并将户口落在这套房子上,以便儿子顺利入学。
看好学区房的增值保值潜力,也是一些家长购买学区房的重要原因之一。“学区房房源有限而需求无限,一般不会贬值。”张海川说,2011年他买房的价格就比那一片的非学区房贵大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