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无言教育属于高段位的教育方式

2015-06-12 17:44:09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我有一位事业有成的朋友,叫老路。他告诉我,已经记不起童年时父母的谆谆教诲之言,却怎么也忘不了一些画面。

无言教育属于高段位的教育方式

画面一:小学四年级时他一下子长大了,一改以往漫不经心的态度,很认真地看书学习,学期末他捧着三好学生奖状回到家,特意放在显眼的地方希望父母看到。那天父亲先回到家,他装作做作业,其实在观察父亲看到奖状后的反应。只见父亲的眉毛往上扬了扬,嘴角逐渐上翘。父亲走向他,用手掌摸了摸他的头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当时感觉心里甜滋滋的。

画面二:初二那年他迷上了打台球,有一天他以身体不适为由向老师告假去玩。因为父母一直没来找,他侥幸认为没被发现。回到家后,他觉得气氛有点怪,父母冷着脸不理会自己,顿时明白事情败露,心慌意乱。接着开始吃晚餐,本来坐在他身边的母亲、坐在他对面的父亲都坐远了,他食不甘味,如坐针毡,恨不得父母开口痛骂他一顿。最后他实在忍不住了,主动开口向父母认错,从此再不敢逃学。

画面三:高考那天一家人如往常一样愉快地用了早餐,父母一个字没提考试的事。特别的是,母亲并未止步于自家门口,而是将他送至楼下跟他道别,他迎视母亲的双眸,感受到了她内心满满的期待、鼓励和忐忑不安,那一刻他关照自己:绝不辜负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相信这些记忆之所以难以忘怀,是因为它们曾经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换句话说,这些无言教育效果显著。相比较而言,现在不少孩子最怕父母开口说话,那些以爱为名义的“念叨”“指责”“催促”,简直成了孩子心中可怕的魔咒,他们对此唯恐避之不及,哪里谈得上受到教育。因此,我觉得除了教会父母怎么说话孩子才会听之外,还应提醒父母重视非语言的力量,学会适当的少说甚至不说。

有一个著名的沟通定律:沟通的效果=7%语言+38%语调+55%肢体语言,不管百分比是否确切,这至少意味着,当父母想对孩子施加某种影响,传递某种态度的时候,语言并非唯一的,也未必是最佳的渠道。语言沟通的特点是直截了当、清晰明确,父母通常觉得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适合被反复告知和叮嘱,久而久之,父母练成了“念叨”“指责”“催促”三大魔咒。然而孩子真的那么懵懂无知吗?来看看下面两个例子。

有一对夫妻感情不和,他们尽量在孩子面前掩饰这一点,自以为天衣无缝,而年仅10岁的女儿却告诉我,她早就知情,只是装作不知道,为了不让父母难受。她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觉得爸爸妈妈虽然在一起很久了,但他们并不了解对方,所以经常争吵。”还有一个9岁的男孩特别调皮捣蛋,而且屡教不改,父母为此伤透脑筋。在一次分享活动中,他对母亲说:“妈妈,我知道自己经常给你们惹麻烦,我心里是不想的,可是控制不住,请你原谅我!”母亲听后当场落泪,她没想到孩子原来那么懂事。

事实上,孩子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是很棒的行为观察者与理解者,远比父母所认为的更为敏锐,有些孩子称得上心如明镜。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