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我公婆的教育方针
公婆都是大夫,在我老公小学时候从香港到美国,考执照重新安定,这个期间生活也相当不容易。大家都知道住院医生轮转是个“魔鬼酷刑”,据说我婆婆的才华更为出众,而公公也相对更热爱科研,所以当时管孩子是公公多一些。婆婆投入全部精力成为一个出色的心脏科医生。当然这个时候老公已经懂事,妈妈的努力奋进对他是非常正面的影响,正好让他看见一个人永远要学而不止。那时候常常一家人一起在图书馆各啃各的书。
公婆对老公没有任何职业的具体要求,支持他选择任何他喜欢的方向,但是有一条,公婆要求他必须中文要达到至少能够写字,看书,能流畅地跟中国人交流的水准,数学,必须达到美国sat考试的至少790分(满分800,790 大概是可以错一两道最多三题吧)
英文要有正常的阅读能力,也就是sat也要达到750分以上,gpa(学校的功课)不绝对要求4.0(满分相当于优等),但是必须3.8以上,也就是说一年允许最多2各a-, 或者一个b。
这个要求在现在我的有10多岁孩子的同事那里来看,不高不低,为什么有这个要求,我公公解释,他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可以热爱艺术也可以热爱体育,可以学文科经济也可以学物理化学,只要是认真学一个学科,都可以,也可以学最不赚钱的生物....
但是,不管学什么,数学,语文(英文,中文)是很基础的能力,这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技能。公公的要求,如果放在我们那个年代,就是不要求高考分数够清华北大,但是会考分数必须全优。公公说,因为这些课程,只要智利中上,努力并且有好的学习习惯,是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并不是要求他得第一或者拿竞赛奖。确实,也并不容易,但是拿公公的话说,一个孩子,他少年时代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不论有没有兴趣,都有责任为这个主要任务尽力,尽心,如果遇到障碍,更有必要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寻找更好的途径来学习。
他可以不喜欢,但是不可以不打好文化的基础。这不管他以后是做艺术家还是演员,是开长途还是开飞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因为这里面就包含了习惯,坚持,努力,自控能力。
公公是比较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家教,就是一个人不可以瘸腿,学医科,手术做得再好,如果国文不通基本的知识,完全不具备鉴赏能力,或者说数学连简单的统计,物理连力学原理都不懂,那作为一个人就是不合格的。
国外教育很“美”?那是误读!
关于国外教育,越来越多早期的中国移民家庭开始在网上抨击那些三流写手、短期到访者和交换生构建的“美好教育”图景,并斥之为“不负责任,哗众取宠。”我们或许真有必要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教育。
有一句话也许是一针见血:中国卓越在分数上,美国卓越在能力上!而追求卓越所需的付出是一致的。《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带给我们对教育的思考远在剧情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