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谭顶良:读懂孩子,才能教好孩子

2015-05-15 14:45:23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家长育儿方法

幼儿的第三个情感特征是嫉妒心特别强,凡是别人有他没有的东西,他就会千方百计让别人变得没有。有时候这种嫉妒心会达到一个违法、变态的程度。再者,现在的孩子缺乏快乐,尽管整个社会的经济在发展,家庭经济在发展,可是经济发展与快乐指数不成正比,孩子也是这样。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主要是学习压力。我把现在的孩子称为“千斤顶”。千斤顶是很小的东西,它要把一辆两吨重的汽车顶起来,压力非常大,而家长却浑然不觉,似乎大家都在承受的压力就不再是压力了。

记:幼儿有认知特征和情感特征,因而行为上也有相应的特征,我理解得正确吗?

谭:没错。人的行为与其认知方式和情感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这方面家长也要有充分的认识。比如,幼儿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他有自己的需求,要发展自主性和主动性。可是许多家长不给孩子机会,一个很小的书包也不让孩子背,万事包办。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按理说,孩子在幼儿阶段应该享受宽松的环境,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表达,可事实并非如此,有时成人对幼儿的约束到了荒唐的程度。有一次,我儿子参加春游活动,回来之后愁眉苦脸的。原来,幼儿园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回到家都要把当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讲给家长听,由家长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打成电脑稿,配上旅游的风景照片交给老师。儿子说,要是这样,以后不参加类似的活动了。后来我听说,很多家长爱面子,孩子所讲的话显然是不合语法的,逻辑性不强,会重叠,可是家长整理得漂漂亮亮以后交给老师,老师看到哪个好就用红笔画出来,挂在走廊两边的橱窗里面,然后家长相互看、相互攀比。这哪里还是孩子的作业,分明是家长弄虚作假的作品。

记:说到逆反,我发现一个现象:有些幼儿经常犯同样的错,家长骂孩子屡教不改,孩子好像很无辜。幼儿的这种行为您如何解读?

谭:幼儿和成人不同,家长不能指望孩子通过一个阶段的教育就彻底消除某个不良行为,应该允许孩子慢慢改变。比如,孩子的某个不良行为出现频率很高,经过家长耐心的教育、训练以后,出现频率降低了,家长很高兴。可是突然有一天,孩子又犯了老毛病,家长就特别生气,有前功尽弃的沮丧感。心理学认为,孩子不良行为的消除,通常要经历若干次反复,所以教育学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对孩子要反复抓、抓反复。这是孩子行为特点所决定的,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无药可救了。

营造家庭好环境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