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请放手,让孩子自己“选”

2015-04-23 10:05:18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早教 早教方式

中级阶段:扩展认知,考虑到更多外部因素

在3岁之后,孩子就更快地步入社会化的发展,聪明的爸爸还可以借助做选择,引导他离开自我中心,去关注其他人的需求、外部事物的状况,把它们都列为选择项的特点。

要考虑到他人

除了只跟孩子自己相关的事,还可以把一些家庭活动的安排,也拿出来跟孩子讨论,让他试着做出选择。比如,选择假期去哪里玩,选项包括:科技馆、游乐场、郊区,可以添入外部状况,如游乐场假期会有特别多的人,排长队,也可以添入他人需求,如游乐场里的游戏不太适合同行的外婆,会让她太累。再比如,选择晚饭后玩什么,选项包括:到外面骑自行车、在家里搭积木、在家里玩爵士鼓,在此基础上可以添入外部状况,如今天非常寒冷而且刮大风,所以不太适合骑车,也可以添入他人需求,如爸爸有点累了,需要小睡一会儿,而爵士鼓会吵到他。

逐步添加选项

孩子稍大一些,可以处理更复杂问题时,聪明的爸爸就可以有意识地逐步增加选择内容。

有可能是增加选项,比如3选1;还有可能是增加选项的比较维度,之前是只比较一个特点,现在可以多增加一个。比如带孩子到冰淇淋店,有那么多种口味可以选呢,颜色也不同,有些还包含不同的混合物,如果仁、葡萄干等。这时,爸爸的做法还是跟从前一样:只介绍事实,只在孩子提出问题时给予最简单的回答,不提供任何建议,退后一步,等待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理性看待4~5岁孩子的“纠结期”

孩子小的时候喜欢单刀直入,比如某段时间特别喜欢巧克力,蛋糕、冰淇淋、饮料、糖果等什么都要巧克力味道的,其他选项几乎看都不看,做选择速度非常快。可是到了4岁以后,孩子忽然变“纠结”了,比如给他几颗糖,让他选一个,他会看啊看,好半天都没决定要哪个。这时候爸爸可能就会想:他怎么变黏糊了?这可不是好趋势,得催促他快点做选择!其实,这是孩子的思维发展又精进了一层的表现。他开始注意到:除了自己已经了解的、喜欢的那个东西之外,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很多有趣的东西。所以他开始观察、权衡。

高级阶段:创造可能性,可以拥有更多选项

有不少人认为,选择的同时意味着放弃:选了A,就没有B。在选项确定却又都不理想的状态下,做选择就会变成一件纠结的事,犹豫就会变成常态。可这并不是聪明的爸爸想看到的,事实上,我们要告诉孩子的是:选项越多,自由度越大,因为每个选项都意味着一种可能性。那么,除了可以在现有的选项内做合理权衡外,我们还可以去创造出新的选项。

引导孩子去拓展更多可能性

聪明的爸爸可以示范给孩子,比如选冰淇淋,想要尝试不止一种口味,怎么办?可以试试看跟爸爸商量:我们各选一种,然后互相分享。比如晚上的活动安排,特别想玩爵士鼓,怎么办?可以试试看跟爸爸商量:你先小睡一会儿,睡醒了我玩爵士鼓;或我只玩5分钟,然后你再睡,行不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让孩子体会到:问题不止有一种解决方法,选项不限于已有的几种。耳濡目染,孩子很快就会自己去发明更多的选项,去拓展人生的可能性。

意见不合时,爸爸的做法非常关键

孩子的喜好与爸爸不同,这时爸爸的做法尤为重要:是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偏好,乃至要求孩子跟随(爸爸认为自己的偏好更优);还是以宽容的态度,表达“我们喜欢的东西不同,但我相信你的选择也是很好的”,乃至尝试转到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喜欢这个选项的原因。后者的做法,不仅能给到孩子足够的尊重,而且爸爸还给出了很好的示范:当意见有差异时,如何接纳多元化,如何表现出自己的风度。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