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爸爸,为什么你总是不在家?

2015-04-22 16:25:29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好爸爸 家庭育儿

爸爸这样说“周末爸爸”很无奈得先养家再说爱

市民梁先生是一名软件工程师,有个3岁的女儿。说到对孩子的陪伴,梁先生承认,没有妻子做得好,他的工作时间很不固定,经常出差,大多情况下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梁先生说,正是因为有了孩子,他才要比以前更加专注工作。“现实就是,你得先拼命养家,其次才能说爱。”他说,如果不出差的话,他几乎每天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在13个小时左右,有时候还需要加个班。“回到家就累得晕头转向的,多数情况都不会再花心思陪孩子了。”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梁先生也没少和妻子拌嘴,也经常反省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但有时候确实力不从心。”

经常陪伴孩子 才会发现并纠正问题

西安市民刘先生的儿子奔奔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他很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下班回家后,他喜欢和儿子天南海北什么都聊。周末只要有空,他就会带儿子去图书馆、书院门等地方。

“当父亲的肯定比母亲视野开阔些。”刘先生认为,家庭教育中,应该让男孩子阳刚,让女孩子温柔,父亲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很多父亲都以工作忙挣钱为由,少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导致很多“男孩女性化,女孩女汉子”的现象。

刘先生说,儿子上幼儿园时,有一次和他说再见,那个手势突然让他觉得像个女孩。他有些担忧,到幼儿园了解后更加担忧,整个幼儿园没有一名男老 师,只有一个大厨是男的。“我就给老师说了我的担忧,可老师作为女性,根本意识不到。”刘先生说,正是因为经常陪伴,才会注意到孩子的变化,并及时纠正一 些问题,比如儿子站立时,刘先生会经常提醒他挺胸抬头,“男子汉就要站有站姿。”

专家观点

“中学生倾诉对象”排名父亲排在网友后面

“希望父亲们能记住自己的角色。”昨日,在团省委、省少工委举办的“红领巾大讲堂”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语重心长地建议,父亲们不要在孩子的教育中缺位。

孙云晓1993年曾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夏令营的较量》,记录了1992年8月在内蒙古举行的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中国孩子在身体素质、生存能力方面和日本孩子存在巨大差距。央视称此文推动了中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1994年初,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起“中国 少年雏鹰行动”,也是基于此文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非常严峻,根据调研数据,中学孩子心目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倾诉者的排名,排在第一的是同性朋友,第二位是异性朋友,母亲勉强挤进前五,选父亲的只占不足20%,排在第六,甚至在‘网友’后面。”孙云晓说。孙云晓用一张以大象为主题的照片讲述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根据动物学家的观察,象群失去成年公象以后,小象尤其是小公象就会变得更富有攻击性。人也是如此。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的调研,发现在押罪犯中有七成都是缺乏父爱 的。”

青少年阶段都会需要偶像。孙云晓认为,父亲更具备成为榜样的条件,对男孩而言,可以成为努力的目标,对女孩而言,可成为衡量异性的标杆。“有了榜样,孩子不容易迷茫。”

孙云晓解释说,人一生性格的两大方向应该包括亲密性和独立性,亲密性主要由母亲带来。“母亲带孩子都抓得很紧,给孩子活动的范围很小,而父亲更有能力应对突发情况,一般带孩子会放开孩子的主动性,给孩子新鲜感和刺激感,小时候抱着孩子飞高荡低,长大后带着他运动、冒险,必要时展现出力量、权威、应变等。”因此,父亲应该教会孩子担当勇敢,而由母亲带大的孩子尤其男孩,往往温柔甚至性格懦弱,独立性和应变力较差。孙云晓劝诫父亲们,不论工作多忙, 一定要多抽时间陪孩子。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