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关注“糖孩子”,儿童糖尿病在逐年增加

2015-04-08 14:21:5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护理 儿童健康 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血糖水平增高为基本特征的一种复杂的全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一般情况下,人的正常血糖值在3.9~6.1之间,当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由于多数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常常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因此糖尿病也被称为“甜蜜的杀手”。

儿童 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糖尿病类型分为4种: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包括很多综合征。而儿童一般常见1型和2型糖尿病。

低龄化 患儿多

据悉,目前全球约有440,000儿童患有糖尿病,每年新诊断的患者近70,000例。我国尚缺乏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数据,但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儿童糖尿病患者数量已不容忽视,并且还在逐年被刷新。

1型糖尿病占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绝大部分,其中以10~1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透露,上海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正以平均每年14.2%的增长率在不断增长。其中值得警惕的是,4岁以下儿童占新发儿童糖尿病的比例达到22%,发病率增幅最快的年龄组为0~4岁组女童,年均增幅20.8%;5~9岁组男童年均增幅19.7%。国内医疗保健水平领先的上海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如此之高,可想而知,各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以1型为主的小儿糖尿病目前不太容易找到高危因素,一般认为遗传是小儿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有人统计,双亲中有一人患糖尿病,下代的发病率为3%~7%;双亲均为糖尿病者,下代发病率可达30%~50%。此外,环境因素、免疫因素被公认为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

而肥胖则是儿童2型糖尿病的高发因素。这是因为人体内的胰岛素不是直接把糖消灭掉,而是通过与脂肪、骨骼肌和肝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这些“士兵”把糖搬进去消耗掉或转化成糖元储存起来,这样血液中游走的糖就降低了。但胖子体内的靶细胞上的受体数目减少,且受体结合胰岛素的能力降低,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降糖作用。为了保持血糖正常,人体胰腺的B细胞就多分泌胰岛素来代偿。长此以往,B细胞不堪重负,出现功能衰退,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减少,于是发生糖尿病。

医学研究证明,肥胖和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有关系,这些疾病又被统称为“代谢综合征”。虽然在青少年时期,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一般并不严重,但儿童时期的肥胖可以使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各种危险因素聚集,给他们成人以后的健康带来不良后果。

专家表示,预防超重或减轻体重,能够使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降低40%至60%;而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如果能够降低现有体重的5%至10%,就足以有效地控制血糖。

此外,2型糖尿病常见的高危因素还有:有糖尿病家族史;有胰岛素抵抗性的病症(如黑色棘皮病,即孩子的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皮肤有黑的色素沉着、角化过度、疣状增生);母亲在怀孕时有妊娠性糖尿病;母亲有导致胰岛素抵抗性的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如果孩子出现以上高危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去内分泌科,监测血糖、尿糖、血脂、血压等指标,以便早发现、早干预。若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能使糖尿病患儿发生视网膜病变、肾病、外周神经病变、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合并症,严重危害他们的健康和正常成长。然而遗憾的是,有40%~45%左右的小儿糖尿病是到了酮症酸中毒、甚至酮症昏迷时,才被发现的。

认知差 欠重视

儿童糖尿病的症状与成人糖尿病有相似之处,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但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不及成年人,发生这些症状后一般不会与家长沟通;而有些家长发现孩子乏力、口渴等也不以为然,误认为是孩子活动量比较大而忽略了,以至于拖成了酮症酸中毒,甚至酮症昏迷。

如今年十岁的小刚,平时好动,经常满头大汗回家后饮水、小便不停,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久而久之,小刚不但多吃、多饮、多尿,而且身体逐渐消瘦,且精神状态较差,老师反映他上课时时常打瞌睡。于是,小刚的爸爸把他送到附近的一家三甲医院诊治。经血生化检查提示,小刚血糖远高于正常值。医生进一步询问得知,小刚不但有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症状,而且他爸爸也有糖尿病。经住院全面检查,确定小刚患的是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医院对症治疗,小刚病情稳定后出院。医生嘱咐,要坚持为患儿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并注意饮食管理。

可是,小刚的家长并没有按照医生的嘱咐坚持给孩子1日3次餐前注射胰岛素。小刚的爸爸说,这是不想让学校知道孩子患有1型糖尿病,以免受到同学的歧视。由于没遵医嘱,小刚的血糖一直居高不下。

对小刚家长的做法,有关专家认为不妥,因为不遵医嘱打胰岛素,对血糖管理非常不利。为此,学校应对糖尿病患儿予以理解,引导同学不要歧视,以免影响正常治疗和生活。

此外,由于儿童自制力比较差,常忘记按时打针、吃药,这是不利于血糖控制的。为避免低血糖症的发生,运动前可先验血糖,且最好随身带上一点食物、糖果和饮水,以便在发生低血糖或口渴时备用。必要时在运动前应少量加餐,以免发生低血糖。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儿,运动前可考虑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如一份水果、一片面包等)。运动前胰岛素注射以腹部为宜,尽量不要注射四肢,以免运动时局部血流增加而加速胰岛素的吸收后发生低血糖。

其次,要学会低血糖的早期识别与急救方法,并随身携带一些糖果或零食。当患儿出现饥饿感、虚弱、出汗、心慌等症状时,提示出现低血糖反应,应马上补充含糖食品或饮料。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患儿应将自己的病情如实告知老师和同学,以取得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帮助。此外,患儿还要随身携带一张卡片,上面写上自己姓名、家庭住址、家人联系电话、病情及用药情况、就诊医院、主治医师等相关信息,在万一发生严重低血糖昏迷时,以备急用。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