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把我们的需要告诉孩子

2015-04-04 14:50:54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早教 早教方式

如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

除了一些具体需要外,其实情绪上被了解和体谅的需要,也是很客观。

情境:

孩子洗完澡后,把湿湿的浴巾扔到你床上,换好衣服就去玩了。你看到浴巾已经把床弄湿了。这时候,你会对孩子怎么做呢?

做法A  怎么搞的你!床被你弄得这么湿,你想让我睡到地上去吗?太不像话了!

做法B  我的床被弄湿了,这让我很生气!

孩子的行为的确给大人带来了麻烦,我想很多父母朋友都会采取做法A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这样做没什么不对,但是效果却不如做法B好。两者都表达了愤怒,但是前者带有指责性和攻击性,后者只是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太强的指责色彩,即便孩子做错了,也很容易激起他的自我保护和辩白,比如他可能会说:我又不是故意的,干嘛发那么大的火。事实证明,不带攻击性的表达愤怒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并获得积极回应的。当然,对于这件事情,我们除了让孩子了解他做得不妥外,还应该要求用自己的行为来弥补,除了把浴巾拿开外,还要把床上弄湿的东西换掉,如果孩子太小,自己不能独立完成,我们可以帮忙,但一定要孩子参与,因为这是他的责任,他要承担。

有一个经验就是,当我们用“你”开头的时候难免就会陷入指责,而用“我”开头的时候,则更容易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采用不同的人称表达出的含义大有不同,比如当你在和客人说一件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孩子突然过来喊你,你可以说“别打扰我,妈妈正在说事情!”,也可以说“我不喜欢别人打断我”或者“说话被打断,会让我很生气”。前者虽然没有出现“你”字,但实际上还是用第二人称,明显就带有指责色彩。后者同样表达了自己感受,却没有指责色彩。这是一个简单而神奇的经验,我们不妨在生活多加观察和运用。

明确说出自己的期望

说出自己的期望,有时候是对孩子的提醒,比如我们对孩子说“我希望别人进我的房间前征得我的同意”,实际上是提示了孩子要敲门;再比如我们对孩子说“希望我想看我的书的时候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实际上提醒了孩子看完书后放回原处。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更多地避免了冲突和对立。有些孩子对家长的反对意见非常敏感。他们可能承受不了,诸如“我生气了”或者“那样做,我不高兴”的表达。他们可能会反过来回答你:“那好,我也生你的气。”这时候,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期望是一种最可取的做法,比如:“我希望你能善待小动物。”显然比“你揪猫尾巴,让我很生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真实自然很重要

一位妈妈讲过这样一个小经验:

记得第一次在家里运用沟通技巧的时候,让我很惊讶。那天,我开完会回到家,在门厅里被我女儿的溜冰鞋绊了一下,我温和地对女儿说:“溜冰鞋应该放在鞋柜里。”我自认为做得很好。但女儿面无表情地看着我,接着就回自己房间读书去了。我当时真想揍她。

于是,我从中学到,真实很重要。我生气的时候还装出很有耐心的样子,会适得其反。我不仅没有诚实地和她沟通,而且也显得很不真实。我还是会在以后把气撒在孩子身上的。倒不如,我大吼“溜冰鞋是应该放在鞋柜里”,那样的话可能会引起女儿的注意。

的确,无论面对孩子还是别人,真实自然都很重要。任何“尊重、平等、民主”的姿态都不应该是刻意而来,如果刻意,那么说明自己内心还不是这么想的,只是觉得自己原来的做法可能不好,这种内外的不一致,其实很难维持,且容易被孩子看穿。

“能够怎样”永远比“应该怎样”重要,科学的观念、高明的技巧也可以成为一些不善学习的人的枷锁,就好比邯郸学步。在我们没有真正地吸收精髓,从内部改变自己之前,按照想当然的“应该”来要求自己,就是“未受其益,先受其害”。

顺便说一句,应对自己负面情绪的方法不是克制,而是寻找负面情绪的来源,让它不再产生。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