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冬接过书,看着他爸。大李却坚持自己的决定,说:“随便拿人家的东西不礼貌,过些日子爸爸给你买。”
到手的书却不能“拿”,依我判断,小冬肯定会像我儿子一样立即“崩溃”,号啕大哭。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冬不但没有崩溃,更没有哭,而是很有礼貌地对书店女经理说:“谢谢阿姨!过几天我爸会给我买。”然后自己把书送回了书架。
我目瞪口呆。一个孩子,自己喜欢的书不能立即买到手,却不哭不闹,居然有这样的孩子?事后我跟大李请教:“小冬要买书,你不给买,他不哭也不闹,咋这么听话啊?”
大李笑笑说:“是我刻意培养的。生活中会有许多事情需要等待,孩子若没有等待的耐性,是不行的。”
“那你是如何培养的呢?”我着急地追问,想从他那儿学一招儿,回头也改造改造我儿子。
大李说:“我用的是‘期望等待法’。简单地说,就是不立即满足孩子的要求,凡事‘等几天再说’。比如那本书,纵然当时就能让他得到,但为了培养他等待的耐心,也要让他等。只有经过等待,才会形成等待的耐性。”
我决定学学大李的办法,培养我儿子的“等待耐性”。
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外出游玩,恰好遇上堵车,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避开堵车路段,而是让妻子驾车,我到后排陪儿子玩游戏。尽管路上被堵的车排起了长龙,几乎挪不动,但儿子没有像以往一样“等得发疯”“等得崩溃”,而是在我的陪伴下“享受”着堵车时光。前后堵了40分钟,我通过陪伴,不但给儿子心里种下了“等待”的种子,还让儿子明白了,可以通过自娱自乐,享受等待的时光。
逛超市,儿子看到一种美食,要买。以前我会立马掏钱买下来,可这次我却“狡猾”地跟儿子说:“宝贝,爸爸忘记带钱了,下次再来买好吗?”儿子立即有“崩溃”的倾向,我赶紧走开,心里想,反正我不会立即给你买,要让你等待。
我一走开,儿子倒不“崩溃”了。原来,他先前的“崩溃”状态都是表演给我看的,说白了,是一种要挟。我也突然明白了,儿子没有等待的耐性,其实是我宠惯的结果。
从此,我更加“狠心”起来,儿子想得到某件东西,我会故意“拖延”几天再满足他的要求。经过一番“磨难”,儿子对“长时间的等待”渐渐习以为常了,不再临场“崩溃”,而是变得有耐性起来。
再进餐厅,就算上菜很慢,儿子也不会大哭了,而是有了安心等待的修养。
等待耐性,其实是孩子自我控制力的体现。有自我控制,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有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