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家长越喜欢讲道理,为什么孩子越不听话?

这位家长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长面对孩子犯错时,都是这样的套路: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批评,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或者在感情上做文章,陈述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对孩子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样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三种办法恰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且纯熟运用的。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教育孩子时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是家长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教育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使问题复杂化。而家长一旦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教育方法,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有位妈妈晚上给孩子刷牙,小家伙不配合,任凭妈妈讲多少道理都没用。后来,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孩子有个很喜欢的小熊玩具,妈妈在晚上刷牙时跟孩子说:“宝贝,小熊这么长时间没刷牙,牙疼了,你帮它刷刷牙好吗?”孩子高兴地接过妈妈准备好的牙刷,帮小熊刷起来。给小熊刷完牙,妈妈表扬道:“小熊真乖,给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后问孩子,“宝宝想不想让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会好好配合妈妈刷牙啊?”孩子说好,史无前例地配合妈妈刷牙。这样几天下来,孩子再也不厌烦刷牙了。

还有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二是爱哭,并举例说,孩子这几天总是临睡觉前要下楼玩,家长讲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下楼玩。孩子就是不听,非哭着要下楼。

我说,从今天起,你听孩子的。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做法。家长有些吃惊,但还是按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告诉我,当天孩子临睡前又要下楼,他没说什么,愉快地给孩子穿好衣服带下楼去。外面很黑,冷飕飕的,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在地上,孩子就抱着他要回家。他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要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子变得很乖,让刷牙刷牙,让脱衣脱衣。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家长也都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的哭闹大大减少。

讲道理没用,不妨换个做法

孩子确实有不可理喻的时候,遇到这种时候,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轻易断言孩子不听话。家长可以直接给孩子讲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教育方法。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有个妈妈说,她儿子在3岁前经常跟着她上卫生间,后来她觉得孩子大了,就不允许孩子再跟着她上卫生间。但孩子不听,非跟着不可。妈妈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没用,只好强行把门闩上。结果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着门,哭得声嘶力竭。从此,孩子的注意力全放在妈妈去卫生间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或正在看电视,一旦发现妈妈想悄悄溜进卫生间,立马丢下正做的事,冲过来高喊“不让妈妈上厕所”。这位妈妈非常发愁,每天上厕所成了警察抓小偷,感觉真累。

我说,既然讲道理没用,就不要讲了,换种方法,用问问题的方式给孩子做工作,效果也许好些。我建议她问孩子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不让妈妈去卫生间,那你觉得妈妈尿裤子里好还是尿马桶里好?”大多数孩子通常用第一问就解决问题了,因为他会很快做出判断,尿马桶里好。孩子一旦给出这个答案,多半不会再阻拦妈妈去卫生间。个别孩子因为这事和家长拧巴了挺长一段时间,会故意回答,尿裤子好。那么,家长可以接着问第二个问题:“你喜欢妈妈高兴还是喜欢妈妈不高兴?”一般情况,孩子肯定会选择前者,就像父母本能地爱孩子,而孩子也会本能地爱父母,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很少有孩子会选择后者。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对第一个问题重新做选择。如果孩子重新做出选择,要真诚地表示高兴,赞扬孩子的懂事,然后让孩子在外面等着,并给他一个期待,让他看看一会儿妈妈出来后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对幼儿来说,只要有一两次机会,看到妈妈因为自己的选择而高兴,问题多半就解决了。万一你的孩子太特别,仍然固执地选择要妈妈不高兴,那么你可以问第三个问题:“你希望妈妈只是今天不高兴,还是明天也不高兴?”

如果孩子选择了只是今天要妈妈不高兴,那么事情就可以回到前一个问题上,按前面的套路来解决。最意外的是孩子选择明天也不让妈妈高兴,那么第二天妈妈可以接着问孩子:妈妈今天因为不能正常上卫生间不高兴了,你希望明天妈妈高兴吗?家长问话的态度要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诚。因为夸张的口气会误导孩子,让他以为这是个游戏,而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以延长游戏时间;当然更不能表示生气,那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坏,刺激其负面心理。只要孩子感觉妈妈内心没有恨意,他绝不可能一直要妈妈不高兴的。

后来这位妈妈告诉我,她问到第二个问题时,事情就解决了。

我见过一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确实让人棘手。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于家长。有些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架子,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劝孩子服从。如果有人告诉他说要改变的是家长,他会觉得被冒犯、被挑衅,因而生气。他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孩子,而孩子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逐渐被打垮,如果没有阅读或其他思想导师扶植其精神之树成长,孩子的思想会逐渐萎缩,思维方式会慢慢变得畸形。

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首先会丧失倾听的兴趣,发展出超过常人的防御心理,同时产生道理免疫力,哪怕对方说得很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排斥;其次,独立意识丧失,不能对一件事进行诚实、深入地思考,失去了正常判断力,思维流于肤浅和平庸;再次,心态变得苛刻,对理解他人没有兴趣,兴趣只在如何运用自己的观点征服对方,占据上风——这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常见,他们和别人没有共同认可的观点,几乎从来不能在一件事上持有相同的看法。你说不要滥用药品,他就说生病了还是要吃药的,不能一概而论;你说孩子不能打、要尊重,他就说孩子和孩子不一样,有的孩子是需要打的……我老家管这种人叫“杠房里出生的”。从表面上看,这种人说话总是一分为二,全面又客观,其实他们只有两种观点:你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且你总是错误的,而我总是正确的。这种人其实思辨力特别弱,能量主要用在不停地反对别人上,一生也往往在这种无端的消耗中度过。这种心理,如果不自知,会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给“讲道理”家长的建议

做“不讲大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作用,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下面给家长朋友们三条建议:

第一,“讲道理”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道理,必须确认这道理你是相信的。比如,有的家长明明是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非常在意,却对我说:孩子成绩不好,想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太在意分数。家长把“如何说”仅仅理解为一种说话的技巧,是他们在教育上始终不得要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处是思考所到之处一样,语言所到之处,也是观念所到之处。与其向别人讨要说话技巧,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到底是怎么想的?

第二,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一些家长站位不高,却热衷向孩子传达一些不高明的见解,包括庸俗的人生经验。如,有的家长暗示孩子不要在学习上帮助同学,因为别人进步了,你就落后了。孩子从这些所谓的道理中,学会了小钻营、小算计,丢掉了大胸襟、大情怀。家长这样“讲道理”,真不如不讲。

第三,不可把“不讲道理”当成“不讲理”

有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教育孩子很直接,三句话不合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这里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更有些家长,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事后却美化自己。例如,打完孩子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为自己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是更深层次的不讲理。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若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上少讲道理,行为上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明白道理。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