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皮肤病篇
NO.1水痘
水痘是一种病毒所致的较轻的急性儿童传染病,皮肤及黏膜上分批地出现丘疹和疱疹是它的特征。病因为疱疹病毒。病毒的传播主要由于接触传染,飞沫传染也很重要。冬春两季发病者较多。一次患病,大多可终生有免疫力。
症状表现:
1.水痘的潜伏期11~24日;
2.发病急骤,多有发热;
3.皮疹大多数见于躯干和头部,四肢较少;
4.皮疹为疱疹,椭圆形,大小不一,直径3~8毫米,周围红晕;
5.几日后疱疹渐干,中间凹陷,然后结痂;
6.起病3~5日又可见新皮疹。
因此,头皮见疱疹、疱疹剧痒、分批出现、疹痂同在是水痘的特点。
治疗要点:
1.可酌情采用以下药品局部治疗,如酒精、稀释碘酊、5%甲紫溶液,加有0.25%冰片的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等止痒剂;
2.宜将患儿指甲剪短,并经常洗干净,以减少抓伤痘疹时发生感染的机会。衣被亦应保持清洁;
3.如并发败血症、丹毒、肺炎等,要抓紧治疗。对营养不良的患儿要注重饮食调理,包括充分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NO.2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脊神经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髓外神经节的病毒性炎性疾病,在皮肤上出现一蔟疱疹。
症状表现:
1.发疹前有发热及局部神经痛;
2.3~4日后出现红色丘疹,很快成为密集的米粒大小的水疱,周围绕以炎性红晕,伴有剧烈刺痛和灼热感;
3.皮疹的分布相当于受侵神经的分布部位。因此,总是限于一侧而不超过身体的中线;
4.局部淋巴结多增大;
5.发疹3~4日后水疱内容由透明变混浊,一周干燥结痂;
6.皮疹可侵犯黏膜,包括结膜在内,有时角膜被侵,形成溃疡,甚至失明;
7.可致脑膜脑炎,有时还可由病毒侵入脊髓前角而致弛缓性瘫痪。
治疗要点:
1.常用镇静药或阿司匹林止痛。
2.可用清热、泻肝、凉血、利湿的中药。
3.亦有认为维生素B12或B1有治疗效果。
4.对较重病例,采用奴佛卡因封闭法,往往可使疼痛消失,病变停止发展。
5.必要时可应用抗病毒西药。
NO.3 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为良性的皮肤肿瘤,但不侵犯黏膜。本病的传染性虽相当低,但幼儿园、小学中常有流行。潜伏期约14~50日。
症状表现:
1.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面、颈及手部最为常见;
2.疣色如正常皮肤或稍微黄;
3.形圆而光滑,直径2~10毫米,一般豌豆大小,中央略为低凹,状似脐窝;
4.如将软疣挤破,可得豆腐渣样内容物,包括退化的角质和上皮细胞,细胞内含有病毒,合称软疣小体;
5.稍有痒感;
6.局部如继发感染,炎症消退后软疣也自愈。
治疗要点:
1.剥开软疣,挤出内容物,以牙签蘸7%碘酊、浓石碳酸或33%三氯醋酸每日或每隔2~3日点其创口。若有多数疣体,可分批点药。应用纯石碳酸时,可不先挤内容物。
2.亦可用鸦胆子仁治疗,研碎后敷贴患处,但必须先用橡皮膏保护周围正常皮肤。
3.用中药香附、木贼草水煎,趁热洗患处,同时用针柄或牙签拨动患处,可使疣脱落。
NO.4 风疹
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较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将风疹分为潜伏期(一般9~18日)、前驱期和发疹期。
症状表现:
1.风疹特征为上呼吸道的轻度炎症、低热、特殊的斑丘疹和耳后淋巴结肿大。
2.本病的病原体是风疹病毒。冬春两季发病较多,除1岁内婴儿不易感染外,其余都是年龄越小发病比例越高。一次患病大都终生免疫。
3.病原体由口、鼻及眼部的分泌物直接传给旁人,或通过呼吸道飞沫散布传染。
治疗要点:
在发热期间,饮食应以流质、半流质为宜;发热、咽痛、咳嗽、皮肤发痒可用对症治疗;还可应用中西抗病毒药物。
细菌性皮肤病篇
NO.1脓疱疮
脓疱疮也叫脓疱病、黄水疮。新生儿、小儿皮肤非常柔嫩、脆弱,皮肤生理功能不完善,免疫力低下,神经功能也不健全,因此不仅容易遭受感染,同时也容易形成流行。
症状表现:
1.开始为散在鲜红丘疹。
2.多发生于暴露面,如头面部、小腿及臀部等,很快变成水疱、脓疱。
3.疱周有炎症性红晕,疱壁易破裂,露出糜烂面,表面有脓液,干燥后可形成黄色痂皮。
4.有的中央好转,变成环形损害,有的互相连结形成大片损害,伴有痒感。
5.由于搔抓或摩擦等因素,皮疹常反复发作,因此病程可达数周或数月不等。
6.当患儿体质较差,抵抗力低下时,损害可累及全身,引起畏寒、发热,甚至引发脓毒败血症,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7.本病有一定传染性,一旦患病应避免与别人接触。
8.皮损处应保持清洁,不要搔抓或用手巾等摩擦,以防扩散。
治疗要点:
1.在水疱、脓疱时期,可用硫磺炉甘石洗剂外擦,每日6~8次,尽量保持干燥,使皮疹结痂,防止扩大传染。
2.如皮疹已结痂,可用新霉素或磷霉素软膏治疗。
3.如皮损广泛,伴有全身症状者,应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4.注意清洁卫生,适当营养和休息,以促进皮疹的痊愈。
NO.2 疖子
疖子是由细菌侵入毛囊,引起急性化脓性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如疖子反复发作,而且数目较多时,就叫做疖病。
当身体抵抗力低下或皮肤受损情况下,细菌侵入皮肤后大量繁殖,引起毛囊发炎及其周围组织发炎,导致疖子的发生。
营养不良、糖尿病、贫血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醇等可引发本病。
症状表现:
1.疖子初起时为鲜红色圆锥形毛囊性丘疹,中央有毛囊穿过。丘疹逐渐增大,形成暗红色的结节。
2.结节表面光滑发亮,质地坚实,有压痛,结节顶部可有小脓疱。随后形成脓栓,坏死,破溃时脓栓脱落,形成火山口状。以后炎症逐渐消退,损害变成暗红色,最后痊愈,留下大小不等的疤痕。如损害较大,炎症较明显时,可出现疼痛,有时呈跳痛。
3.附近淋巴结肿大,伴全身不适等症状。
4.本病主要发生于皮肤易受损伤的部位,如面部、颈部、臀部和生殖器等处。鼻孔和外耳道也常发病,由于该处解剖结构较特殊,因此发生疖子后特别疼痛。
单个疖子容易治好,如成疖病,则一定要查出发病的诱因,对症治疗,否则治疗效果往往不满意。注意营养,保持清洁卫生,加强锻炼,增加抵抗力,及时治疗各种瘙痒性皮肤病或慢性病,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治疗要点:
1.损害刚发生时,可用硫鱼石脂软膏、三圣散、金黄散等外敷,促进其吸收、好转。
2.不但脓肿未形成的疖子不能挤,就是已形成脓肿的也不能挤,应去医院切开排脓,以免引起脓毒血症。
3.必要时可给抗生素配合治疗,如红霉素、林可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