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不是数数,提到宝宝学数学,很多家长可能都会说:我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孩子很小我就教他识数,我的孩子已经能数到100了!有的家长可能会骄傲地说:我的孩子已经能算连加法了!可是,仅仅这些就够了吗?会数数,会加减乘除,就代表你的孩子懂数学了吗?掌握一点点技能,就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全部吗?绝不是。数学教育的本质内容究竟是什么?究竟教会孩子什么,才算有效的数学教育呢?
请看下面这个小案例:
某幼儿园大班的教师在一次活动中,让幼儿用“5元钱”去买两件“商品”。有一位幼儿成功地买来了两件“商品”,标价分别是“1元”和“4元”。但是,当她按照教师的要求用一道算式来记录自己做的事情时,却令人不解地写下了“1+4=O”的算式,就连她自己也感到奇怪:她明明记下了自己做的事情:用“5元钱”买了“1元”和“4元”的商品后,钱全部花完了,却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算式。
这个小案例反映的主要是具体和抽象的问题。幼儿尚处于数学抽象的初级阶段,尚不能处理简单的抽象任务。她理解了具体的数学关系,能够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却不能将其归纳为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不能用抽象化的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情。严格说来,这位幼儿不能算是掌握了数学。
幼儿数学教育不仅是对数字的学习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数理逻辑观念的建立。
给宝宝学什么样的数学
那么,幼儿需要掌握哪些数理逻辑观念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一一对应观念
幼儿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幼儿园小班中期,大约在3岁半以后。
起初,他们可能只是在对应的操作中感受到一种秩序,并没有用来比较两组物体数目的多少。逐渐地,他们会发现过去仅靠直觉判断多少是不可靠的,因为有的时候,占的地方大,数目却不一定多,而通过一一对应来比较多少会更加可靠一些。
可以跟宝宝玩“交替排序”的游戏。
例如,在宝宝懂得小鸡吃小虫和小猫吃鱼的规律之后,让宝宝看着它们的玩具或图片,妈妈问宝宝有多少只小鸡?宝宝通过点数说出有4只。再问宝宝有多少条小虫(和小鸡对应)?宝宝一下子就报出有4条;妈妈又问有多少只小猫?宝宝又通过点数得出有4只。再问有多少条鱼(和猫对应)?宝宝又一口报出有4条。当问到小鸡和小猫的时候,宝宝要点数,而当问到小虫和鱼的时候,他们张口就说出来。这说明宝宝此时已经确信,可以通过对应的方法来确定某些数量。这个游戏既包含了交替排序,又包含了对应排序。
(2)序列观念
序列观念是幼儿理解数序所必需的逻辑观念。幼儿对数序的真正认识不是靠记忆,而是靠对数序中数与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数差关系和顺序关系)的协调,即每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一,比后一个数少一。这种序列不能通过简单的比较得到,而有赖于宝宝在无数次的比较之间建立一种传递性的关系。因此,这是一种逻辑观念,而不仅仅是直觉或感知。因此,教这个阶段的宝宝学数学,让他们懂得序列观念比数数更重要。
(3)类包含观念
宝宝在数数时,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能点数物体,却报不出总数。即使有的宝宝知道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比如数到8就是8个,也未必真正理解总数的实际意义。如果我们要求他“拿8个物体给我”,他很可能就把第8个拿过来。这说明这时期的宝宝还处在“罗列个体”的阶段,没有形成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包含”关系。要让宝宝真正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就应该让其知道教表示的是一个总体,它包含了其中的所有个体,如5就包含了5个1;同时,每一个数,都被它后面的数所包含。由此可见,比加减乘除更重要的,是宝宝对类包含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