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采用物理降温具体请参考发热3个期(寒战——高热——退热)的表现和护理重点:
Q6:宝宝发烧吃药后,一下子体温降到36度,要紧吗?
如在使用药物后,伴随着大量出汗,体温迅速下降到明显低于正常体温,通常是因为退热药使用剂量偏大,或者联合使用了其他的退热药或激素类药物。此时,需要为孩子保暖,尤其是四肢末梢部位,可以适当调整室内温度,必要时可以在确保不会烫伤孩子的情况下使用暖水袋等保温措施;同时为孩子补充温暖的水和果汁,以补充大量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通常经过上述的处理,体温会逐渐恢复到正常,假如小宝宝(或)伴随精神差、反应差,应在做以上措施的同时及时就医。
Q7:宝宝最近发热咳嗽没胃口,只肯吃奶,连水也不爱喝水,饮食要注意什么呢?有人说生病吃肉不消化,有人说不吃肉没抵抗力,到底能不能吃肉,还有鸡蛋能不能吃?
无论是发热、腹泻、呕吐,还是咳嗽、流涕......疾病期间,孩子的消化系统功能减弱,饮食上要给予孩子易接受的易消化的营养食物,以下几点原则可以参考(除非疾病有特殊的禁忌):
流质和半流质食物应该优先被考虑。无论是孩子或是成人,在疾病期间,比起普通食物一般都更偏爱流食。未开始添加辅食的小宝宝尽可能多喝奶;辅食添加阶段的宝宝除了增加喝奶,还可以适当增加白开水和米粥等摄入;大一些的孩子除了以上这些,还可以适当增加喝些清淡的汤。
能预防脱水的食物应该优先被考虑。适当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入,可以根据宝宝的需要做成蔬果泥甚至榨成蔬果汁。宝宝通常不喜欢口服ORS液,预防脱水或轻度脱水时可以用鲜榨的苹果汁替代(注意,不是市售的饮料果汁!)。中度以上的脱水要尽快就医,医生会采取必要的补液手段。
孩子喜欢的营养食物应该优先被考虑。因生病导致食欲下降时,尤其要尊重孩子的胃口。放弃给孩子吃你认为有营养而他不愿意吃的食物,如果孩子只愿意喝一些奶吃一点香蕉也未尝不可。
疾病期间不要尝试继续添加新的辅食。疾病期间消化系统功能减弱,机体也可能正处于高致敏状态,此时新的食物容易引发过敏等疾病。
少食多餐,避免大量进食和进食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大部分疾病并不需要额外补充特殊的食物,是时候让消化系统适当休息调整一下了。
不要强迫,即使孩子二十四小时没进食也不要强求。孩子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吃东西,一旦疾病康复,他的食欲自然也会逐渐好转。事实上,孩子会在疾病康复后的一段时间里,补上疾病期间错过的“饭”,也就是说,孩子会在疾病康复后不久,重新找回之前丢失掉的营养。
Q8:宝宝生病喂药难怎么解决?
在宝宝心情好,并且不是很饱腹的情况下给药。
口服药大部分可以与(温)水和香蕉混合,不能与开水和矿泉水混合,有些药物不适合与水果汁、牛奶、酸奶等混合;不要将药物混在宝宝的奶粉、粥等食物中,以免因为讨厌药物而讨厌了该种食物。
如果事先确定可以混合某种食物和饮料,也只能是混合很少量,混合量多吃不了,就无法摄入足够的药量。
如果用滴管、给药器或小勺喂药,要插入宝宝口中适当深度,以免吐出药物。
如果用量杯喂药,量杯底部的残留药物,可以加适量水,再让宝宝全部喝掉。
如果宝宝觉得糖浆剂太甜,可以适当加水(不要用开水和矿泉水)冲淡一点。
喂药后可以给予一些清水漱口。
对于稍微懂事的孩子,尝试耐心与孩子交流,喂药时取得他的配合,清楚告诉孩子吃的是药物,以免为以后误服药物埋下隐患。
儿童的口服药物的剂型选择可参考美国,美国的临床医生通常按照年龄将孩子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2周岁以下儿童,不允许自行使用非处方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口服药物使用水剂;
第二阶段:2~5周岁儿童,口服药物也基本使用水剂;
第三阶段:6~12周岁儿童,口服药物除了水剂,也可以是一些丸剂或片剂;
无论哪一阶段均不建议给儿童实施不必要的打针输液治疗。
Q9:感冒咳嗽什么情况下需要去看医生?
3个月以下的婴儿咳嗽必须去看医生;大一点的婴幼儿出现以下情况也需要立即咨询医生:严重的咳嗽甚至发生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过快或过慢,呼吸有杂音,肋间、胸骨下和锁骨上的呼吸肌活动增加(即三凹症),鼻翼扇动,口唇和鼻唇沟及指趾端发绀,咳嗽或深呼吸时可伴有胸部疼痛等。一些久治不愈的严重咳嗽还须注意区分咳嗽变异型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支原体感染等。
Q10:宝宝之前病毒感染发烧,之后咳嗽了两个多星期也没好,担心会不会咳出肺炎?
引起肺部感染而造成肺炎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肺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也有部分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例如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也有增多趋势。
肺炎不是“烧”出来的,也不是“咳”出来的,发热和咳嗽只是肺炎的部分症状,而非引起肺炎的原因。呼吸系统任何部位的炎症都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所以说发热、咳嗽不一定是肺炎。不是所有上呼吸道感染都会演变成肺炎。普通感冒不会轻易转成肺炎,那些免疫系统功能或呼吸系统功能被其他疾病削弱的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儿才有较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