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比好成绩更重要
相比于大多数华裔家长看重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单,很多美国家长似乎更在意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有没有好朋友”,因为他们认为,朋友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和意义,可能比孩子在教室里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
建筑工程师亚伦有8岁的女儿和12岁的儿子,他积极鼓励孩子们在学校和社区交朋友,有时候自己还帮助孩子们选择某些朋友。亚伦认为不同年龄段、性格、性别的朋友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同方面的影响,交朋友一定要避免单一化。
比如邻居家的孩子托马斯已经16岁,小伙子性格温文尔雅,待人亲切有礼,对太空宇宙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亚伦的儿子跟着他玩,耳濡目染,也对天文学发生浓厚兴趣,最近要求爸爸买一架天文望远镜作为自己13岁的生日礼物。亚伦觉得像托马斯这样年龄稍大的孩子能在大多数情况下给儿子带来好的影响,为他在生活、学习细节上树立榜样。
女儿有个特别好的小闺蜜叫凯瑟琳,她和女儿是同班同学,是个结实活泼的可爱丫头,特别喜爱户外活动,骑单车、攀爬、游泳、排球样样都会。亚伦的女儿本性较安静,在凯瑟琳的带动之下越来越多地走出家门,在大自然中享受和朋友玩乐竞赛的乐趣。亚伦说,邀请这个爱运动的丫头和他们一起散步或骑自行车,她旺盛的精力感染到包括女儿在内的每一个人。而体育爱好者崇尚的坚持、拼搏、全力以赴的精神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家有儿女,亚伦觉得身负重责。从孩子上小学之后,亚伦就有“预谋”地为他们挑选异性朋友,比如为儿子介绍同事的女儿,和他同岁;给女儿牵线找到隔条街的邻居男孩当溜冰伙伴。对于这事儿,东方的家长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亚伦认为,男孩和女孩要成为好朋友并不简单,教育家研究表明,从4岁开始,孩子们开始倾向于和同性朋友在一起,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想办法增加孩子与异性朋友相处的机会,强调异性朋友带来的正面影响。据研究,会与异性和谐相处的孩子思路想法更加开阔,富有创造性。这种异性朋友给孩子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会让他们今后更加尊重异性,更容易与异性有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做一只“吱吱叫的轮子”
三年级的凯伦在生物课上几次举手发言,但始终没被提问;下课后他想找老师谈谈,但老师刚好接到一个电话,没时间理会他而匆匆离开。凯伦回家后将此事告知爸爸,表达对老师的不满。爸爸认真地听完儿子的抱怨后给出建议:“如果你觉得老师对你的态度不好,不公平,为什么不到年级主任那里反映你的看法呢?”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中国的父母听见了,大多会一笑置之,或者站在老师的角度随便解释几句,让孩子别在意。可美国的家长们一般不会教育孩子算了,而是鼓励他们讨个说法,他们信奉的谚语是“吱吱扭扭会叫的轮子先得到润滑油”。
在美国,孩子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一个观念就是:受了不公平待遇、有了意见时不要委屈自己,要学会及时表达,为自己争取应有权益。于是,被大孩子抢了玩具赶紧跑到对方家长那里告状;学校里和同学打架被双双拉到校长办公室时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为什么动手的理由;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对自己不公平时就敢直接到学校秘书处去投诉……没有错,这样“小题大做”“打死都不吃亏”的孩子,在美国比比皆是。从这样的“吱吱叫”中,他们得到的,是争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和利益,说明了某事件背后的真相,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即使很多时候不见得是正确的),让他人、父母及老师对自己有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其实这个观念孩子们不仅从父母处学来,随着他们的成长,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老师们也一直在灌输他们类似的观念:有意见请你一定说出来。这样的习惯可以培养孩子们勇敢、清晰、大胆地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学习、将来的工作以及为人处世各方面都十分可贵,能让你受用一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性格决定命运。要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成绩是重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比成绩重要的是知识,比知识重要的是技能,比技能重要的是性格。作为孩子的教育启蒙和引导者,父母给孩子的标准不应是单一的“纸上标准”,而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来帮助孩子掌控自己的命运,获得更加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