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孩子比较自我怎么办?家长必须避免的两种做法

2015-05-10 14:57:03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早教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过度严厉 NG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2岁前后发生的巨变,内心产生惶恐,害怕自己对孩子2岁之前的“满足过度”导致了眼前的“苦果”,于是就采取了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的孩子。通常家长会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让孩子去理解父母的感受,做不到就给予严厉的批评或惩罚——这种做法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受到这等待遇的孩子很有可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并可能导致成年后的低自尊心理。

家庭教育

让孩子在“自我”的良性轨道上发展

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思考“我要的”未必“真需要”

“小我”的一大表现是:经常说“我要……”,这也是让很多家长倍感头痛的问题。相信大家都听过延迟满足这个著名的心理学术语,有的家长通过自己主观摸索,采取了拖延战术,比如承诺过会给你,下周给你买。记住,不要轻易下承诺,如果不兑现会给孩子造成人际不信任感,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其实,孩子要东西的时候恰恰是锻炼思考能力的好时机。当孩子需要一件玩具或者衣服的时候,他的内心充满了渴望,他的大脑犹如箭在弦上,你如果多问他几个问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你能跟我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吗?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你拿它来做什么呢?”不要以为这种天真姿态很傻,孩子们可是认真对待的。

所以往往在询问两三个问题之后他会发现也许他并不是那么需要这个东西,最终主动放弃。请记住那句话,满足永远是有条件的,而爱是无条件的。

避免特权避免孩子觉得“好东西就该是我的”

现在“6+1”的家庭模式,甚至会出现大人们争相巴结孩子的现象,这常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优越感”,觉得大家理应就该对我好,有好吃的好玩的,第一个就该给我。长此以往,便会让孩子的“小我”无限膨胀,严重影响孩子今后健全人格的发展。

为避免此种现象,建议家里有好吃的、好玩的,全家一起享用,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拥有“特权”,这也可以有效地减轻孩子“小我利己”的现象。

多结交同龄伙伴自觉淡化“小我”

同辈群体的相处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同龄伙伴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会出现“小我”与“大我”的“激烈碰撞”。这个时候为了集体活动的继续进行,“小我”会不自觉地淡化,服从大家的决定。

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从小伙伴们那里学到知识,还能提高语言能力与情商水平。

以身示范父母注意与人分享和互动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因为6岁之前,尤其是0~3岁的孩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参考父母的表现,这种学习是无意识的、是本能的。为了避免孩子成为“小我”,家长要先成为“大我”。在吃饭、游戏、沟通事情时,父母之间要注意分享与互动,在家庭中父母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便可以给孩子以积极的暗示。在语言方面,2岁之前要多使用“你”,而2岁之后则开始使用“我们”这个称谓,这样也是助于降低“小我”,提升“大我”。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