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对大一点的学龄前儿童,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五六岁的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本能地对父母的爱进行求证,即“父母究竟爱不爱我”“父母爱我的理由是什么”“我有什么值得父母爱我”。这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必然过程,如果孩子在求证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他会痛苦,并把痛苦深深埋在心底。所以,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加强与孩子沟通,探讨的问题不妨深入一些,思考问题不妨多几个角度,认真而诚实地回答孩子上述三个内心疑问,给孩子踏踏实实的安全感。
照顾过度,所以依赖
案例4 惧怕分离的龙龙
5岁的龙龙也是与妈妈难分难舍的孩子,但他的情况与月月正好相反,他的父母对他格外宠爱。没错,溺爱也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从出生开始,龙龙就是4个长辈的生活中心,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都把他当成掌上明珠,他从来没有受过一点委屈。如果不小心碰到桌角,奶奶会赶紧跑过来安慰,爷爷则用力拍打桌子,骂桌子是坏蛋。有一次,爸妈带龙龙去肯德基餐厅吃饭,进门的时候,龙龙的小手被门夹住了。因为夹得不疼,龙龙只是皱了皱眉,妈妈看到了,发出一声尖叫,一边紧紧抱住龙龙,一边用颤抖的声音呼叫人群中的龙龙爸。见此情景,龙龙大声哭起来,感觉被夹过的手“特别特别疼”。在幼儿园,龙龙是有名的“娇气鬼”,说不得碰不得,冒险游戏他从来不敢参加。他动不动就哭,受一点委屈就向妈妈告状,妈妈则力挺儿子,两年间换了4所幼儿园。
补救方法
多给孩子独自适应环境的机会
学龄前孩子正处于“吸收性心智期”,他们从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中的长辈那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果长辈做事小心翼翼,孩子便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这便是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心理根源。这样的孩子一步都不愿离开那个使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人。
补偿孩子的安全感,根本的方法是父母调整心态。父母要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是绝对安全的,我们对孩子的保护也有限度,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余下的只有让他自己去体会去经历,给他足够的爱心支持,适当地放手,他才能体验到什么是安全感。原则是: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支持,不需要的时候给予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