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孩子入园:妈妈最容易掉进的六个误区

2015-04-20 14:56:05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幼儿教育 幼儿早教

误区4:不信任幼儿园、不信任老师,担心孩子受伤害

首先入园前,我们一定要仔细考察幼儿园,如果你觉得幼儿园的整体情况符合你的观念,或者权衡利弊之下,你最终决定选择它,那么你选择的就不仅仅是这所幼儿园,同时选择了信任这所幼儿园、信任这所幼儿园的老师,以及信任孩子。

孩子入园

客观讲,即使理念再新、再好的幼儿园,老师再尽心尽力,也足够爱孩子,它也不可能在所有做法上都符合妈妈的心意,和妈妈的做法完全一致。同时,也不可能有任何一家幼儿园敢说在每一件事情的处理上,都采取了对你家孩子最理想的方式。孩子受到一些忽视、一些小的不恰当的对待一定会发生。换个角度来说,幼儿园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开始,所谓“社会”意思是,只能由个体去适应社会,而不可能让社会来适应个体。如果幼儿园百分之百地适应了孩子,那他上幼儿园还有什么意义呢?

表面看上去对幼儿园和老师的不信任,本质上却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当我们对一所幼儿园有基本的认可度,当孩子在家里已经吸收了足够的心理营养后,偶尔的疏忽并不会对孩子的性格、心理造成多大影响。好比你总体上身体很好,但感冒发烧也是在所难免的。既然选择了让孩子开始去适应社会,我们就应该相信孩子有自我调整、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

正确做法:摆正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当我们把孩子的一切都托付给幼儿园时,比较容易产生焦虑和不信任。当我们把家庭看作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地方,幼儿园只是孩子生活的另一个补充,那么就比较容易做到信任。相比而言,家庭是“雪中送炭”,幼儿园只是“锦上添花”。我们只有摆正这两者的关系,才不会因为对幼儿园寄予过高期望,而过分紧张、患得患失。

误区5:认为只有孩子每天都高兴地去幼儿园,才说明他已经适应

孩子度过适应期后,能高高兴兴去幼儿园固然让妈妈省心,但这却不是孩子适应幼儿园的唯一标准。“虽然早上不是太愿意去幼儿园,但是去了幼儿园也没有什么不顺心的感觉”“能在幼儿园安心地入睡”“有需要的时候,能自如地在幼儿园大便”“能较好地参与感兴趣的课程与活动”“在幼儿园交到好朋友”“回家后情绪比较稳定,没有莫名的情绪反应。晚上睡眠良好,没有频繁做噩梦的现象”“谈起幼儿园,能够回忆起一些令他感到很愉悦的事情”……这些都是孩子已经适应幼儿园的标志。

正确做法:短期内不强求喜欢,能接受就好。

对于大部分孩子,尤其是刚入园的孩子来说,相比幼儿园,家里始终是比较自由、比较放松的地方,因此,当孩子适应幼儿园后,他可能会不排斥上幼儿园这件事,但每天都欢天喜地地去上幼儿园,显然不是每个孩子能拥有的状态。只要妈妈观察到,起码在接园时,孩子情绪是比较好的,回家也没有太大问题,那么就说明他已经比较适应幼儿园了。

有时候孩子会表达不喜欢幼儿园,这时妈妈切忌否定他的感受,“幼儿园有那么多好玩的,你应该喜欢那儿才对啊!”“别的小朋友都喜欢,你怎么会不喜欢呢?”妈妈这时要做的是,简单共情,表示理解他的感受,但同时让他明白:你现在可以不喜欢幼儿园,但你还是需要去。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体会幼儿园积极的一面,而不是一开始就强迫孩子非要喜欢。

误区6:孩子没有适应,我自己就没法放松下来

孩子入园后,很多妈妈送孩子到幼儿园时,满脸透着焦虑,分离时依依不舍,一副担忧的神情。晚上接到孩子时,很多妈妈脸上更是写满了心疼。作为父母,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毕竟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独自走向一个陌生的环境与一帮陌生人相处。但是,孩子从妈妈这种状态里接收到的信息是:上幼儿园好可怕啊!爸爸妈妈都很害怕呢!明天我可不要再来这个地方了!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多数时候是通过观察妈妈的反应来判断,外界环境安全与否。如果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妈妈很放松,孩子一般也比较放松。相反,如果妈妈很焦虑,很紧张,那么孩子也会变得很焦虑,很紧张。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很容易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延缓孩子适应的进程。

正确做法:妈妈先放松。

妈妈和孩子当中,比较有能力做出自我调整,首先放松下来的是:妈妈。

情绪极具传染性,妈妈的心情很可以理解:“孩子这么紧张,我哪能放松下来?”但孩子的状态,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的情绪状态怎样,孩子就会反射出同样的状态。所以,我们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是,先给自己做好心理疏导,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孩子自然会跟着你进入良性循环。

孩子起初紧张没关系,但如果几天下来,他从父母的脸上读到的信息是:爸爸妈妈很放松,看来这个地方没那么可怕,他就会获得一种力量,确信这个事情不那么可怕,继而勇敢地接纳幼儿园,最终彻底放松。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