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孩子入园:妈妈最容易掉进的六个误区

2015-04-20 14:56:05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幼儿教育 幼儿早教

因为中国的国情决定,现在家庭绝大多数父母只有一个孩子,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一直要学习也必须学习如何抚养和培育孩子,而因为第一次的经历,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在培育孩子时遇到很多困惑,也会有很多误区。 

孩子入园

误区1:认为准备得足够充分,孩子就可以不哭不闹、顺利入园了

整个入园过程中,最让妈妈慌张的部分可能就是分离时孩子的哭闹。虽然早已听说孩子入园会哭闹,但有的妈妈仍然会抱某种程度的侥幸心理,希望“孩子不哭就好了!”尤其是大部分孩子头一两天,因为新鲜感的关系并不哭闹,到第三天甚至到第二周才爆发时,妈妈就有些措手不及。

哭闹,是孩子入园期间再正常不过的表现,孩子与养育人之间亲密的依恋关系,突然间因为上幼儿园发生改变,孩子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因此对分离的本能恐惧必须通过哭闹表达出来。

此时,妈妈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是:逃跑和压制。要么因为受不了孩子的哭闹,而把孩子领回家,要么不允许孩子哭闹。前者会让孩子误以为,只要哭就不用上幼儿园了,这反而会影响入园进程,而后者则是让孩子带着没有化解的恐惧,面对幼儿园。

正确做法:充分接纳分离时的哭闹。

首先,接纳孩子入园时哭闹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妈妈不必怀疑“孩子是不是有问题?”或者“我是不是养得不够好?”的确存在没掉一滴眼泪就进园的孩子,但那未必是孩子养得好的表现。其次,不要预设或比较不同孩子的哭闹天数,孩子入园哭闹的激烈程度受先天气质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有比较和预设的妈妈,比较不容易淡定接纳孩子。

误区2:孩子平时不爱交朋友,所以担心他到了幼儿园也适应不良

不能融入集体生活,是妈妈担心的另一大问题。毕竟幼儿园就是小社会,能不能在这个社交试水场中有好的表现,是整个幼儿园阶段都要面对的问题和学习的重点。

不过,妈妈需要知道,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比我们想象中强得多。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前期会有一些反应,但他也会尝试调整自己,一旦调整过来状态就会开始变好。只不过调整的过程本身会让妈妈感觉起来比较痛苦。尤其对于天性敏感谨慎的孩子来说,度过这个阶段可能会慢一些。但妈妈仍然要相信孩子一定有这个能力。一旦度过,孩子在体验所有这些感觉的过程中,尝试慢慢解决问题,对他心理成长是好事情。

正确做法:信任孩子有融入集体的本能。

孩子从前不爱交朋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也受到爸爸妈妈社交习惯的影响,而现在孩子有机会去到一个集体环境中,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可能会为孩子打开另一个世界。对慢热孩子具有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极好的机会。妈妈不妨静观其变,真的遇到社交上有问题,再和老师一起想办法也不迟,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通常远胜过妈妈。

误区3:认为孩子出现倒退行为,是差劲的表现,应该想办法纠正它

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孩子入园后出现一个所谓的“倒退行为”,比如特别黏人、吃手、咬指甲、尿裤子、找一点借口就哭闹,这并不是一件丢脸,或者急需改变的事情,它们不过是孩子向妈妈发出的“求助信号”:我现在感觉不好,我需要妈妈。所以,正确的应对,不是纠缠在表面行为的更正上,当我们接收到孩子的信号,并做出反应后,它们自然会消失。

正确做法:耐心陪伴,疏通情绪。

妈妈首先应该很耐心地面对孩子,出现倒退行为不去指责他,孩子要黏就让他黏,要抱就给他抱。其次,不要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比如孩子谈论起明天不想去幼儿园,妈妈非要跟他较劲,说服他,导致孩子心理上更严重的不安感。

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爆发,比如当他“找茬儿”哭闹时,不要试图去说服孩子克制他的情绪,而是陪在孩子身边,抱着他,安抚他,接纳他的情绪,他要哭就让他哭,哭够。否则,一看见孩子哭就很紧张,想方设法让孩子平息下来,导致情绪没有释放彻底,给将来留下隐患。只有情绪被处理干净,孩子才有心思真正关注幼儿园。

另外,孩子上幼儿园容易生病,也和入园后心理压力比较大有关,妈妈在这段时间多多耐心陪伴孩子,疏解孩子心理的压力,并注意饮食上清淡一些,会很好地缓解这个问题。

其实,即使适应再好的孩子,在幼儿园待了一天也怪不容易的,我们只要把握一个大原则:等孩子放学回来(包括周末),我们陪孩子玩开心了、玩痛快了,让他感觉到更多亲密感和控制感,情绪的通道自然会通畅很多。情绪通畅了,行为上才不出问题。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