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排便
正常人排便的生理过程是:胃和肠道消化的食物产生的废物形成粪便,当粪便被推入直肠后,直肠被充盈而膨胀;当直肠腔内达到一定压力时,会将冲动信息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向大脑排便反射神经中枢发出排便信息,人便有了便意。随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肌肉收缩,增加腹压、盆腔压力以及肠腔内压,肛门内外括约肌松弛,大便就排出体外了。
一般小婴儿在大便前是有表现的:可能突然表现为眼周围发红、眼神发呆、身体扭动、嘴角向两侧撇着使劲、甚至放几个臭屁,这时家长赶快“把便”,一般大便都会排出来,如果江把便与家长发出的“嗯嗯声”结合起来,孩子以后只要听到家长的“嗯嗯声”就会很快地大便了,很容易地建立排便的条件反射。
许多孩子的大便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这样就减少了家长的很多麻烦。其实,只要孩子已经能够独立坐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训练坐盆大便了。当孩子成功地在清晨大便一次后,家长就要有意识把排便的时间安排在早晨,每次把便或坐盆的时间掌握在5分钟左右,不要太久,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也能减少肛门压力、静脉回流困难。
实战经验:大外孙9个月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训练他到卫生间“坐盆”大便,让他知道卫生间才是排泄的地方。为了让他及早接受如厕训练,我给他使用的便盆是一个前面有可爱的卡通造型、可以拆卸的塑料坐盆。坐盆前方竖立着憨憨的、天蓝色的小熊头,十分可爱!小熊头上的两只耳朵是双手可以扶着的把手,每次坐盆就好像骑在小熊身上一样。每次当他放了几个屁并大声叫时,我就知道他要大便了,于是让他坐盆。第一次的坐盆训练进展得非常顺利,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尝试,以后就顺理成章地一次次坚持下来,通过几天的训练,他就已经体会到坐盆大便比大人把便更舒服了,而且坐盆还是一次很有趣的玩玩具的过程,甚至大便结束后还舍不得离开。所以,去卫生间坐盆大便也成了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了。小便也就顺理成章地通过坐盆解决了。1岁3个月时,开始训练他坐在儿童马桶圈上直接到卫生间马桶上大便,虽然还需要大人扶着,但是他感到这样大便就与大人一样了,也是一件让他很自豪的事情。
有必要及早进行如厕训练
作为拥有多年儿科临床经验的医生,我一直认为:及早让宝宝建立排便和排尿的条件反射、进行如厕训练有助于孩子身心发展。美国约克怀勒大学心理咨询教授、教育学硕士、医学博士琳达·索娜教授在《婴幼儿早期大小便训练》一书中谈到:“专家认为,婴儿具有延迟排便的能力,在2~3个月时就可以根据提示使用便盆……”如果延迟训练的话,孩子在以后学着坐便时就不会用力;而且使用一次性的尿裤或尿布如果不及时换的话,污染的尿裤和尿布很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和发生尿布疹。一旦孩子习惯了脏兮兮的尿布的气味,错过了如厕训练的敏感期,以后再训练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因此也就会困难很多。尤其是随着孩子自我意识和情绪的逐渐发展,害羞的情绪开始产生,随之而来的是羞愧感产生,如果到了3岁还在使用纸尿裤和尿布的话,孩子会为此感到羞耻,就会产生自卑感、孤独、焦虑、胆怯等心理,而且我们临床发现,3岁以后的孩子发生原发性遗尿症(夜尿症)和遗粪症,往往是由于从小缺乏大小便训练而导致的,所以儿科医生尤其是行为儿科学的医生,一般都认为应该在婴儿期进行把便训练,争取2岁~2岁半完成如厕训练。
注意: 家长必须要清楚,大小便训练需要家长长久的耐心。我的小外孙到2岁半才完全撤掉纸尿裤,即使这样也会有反复,主要是夜间可能尿床。但是家长不要责备他,不要让他产生紧张和不安,更不要认为尿床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家长要分析孩子尿床的原因,以后注意改进就是了。
作者简介:张思莱,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原卫生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国家级专家,擅长新生儿专业、儿童保健、儿童疾病治疗以及儿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在婴幼儿早期教育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