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追求极致的艺术
与其他艺术不同,数学总是用最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在数学中,对唯一的问题只有唯一的答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学习数学使我们接受严谨的逻辑规律,拒绝模棱两可的答案,只接受能被现实验证的结果。正是它的“苛求”,孩子能够在学习中培养出辩证分析、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
学会思考比计算更重要
许多人对数学感到厌烦,大多是在学习过程中,过度纠结在计算出正确答案的怪圈中。而实际上,学习数学的真正益处并非只为求出精确答案,而是让我们在过程中训练到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引导孩子学数学,关键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感觉”,即对数学的敏感度,学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逻辑思考、会举一反三。这种数学的思考,比只知道计算正确答案来得更为重要。
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数感”
培养孩子的数感,最直接的是从培养孩子对数字的兴趣开始。根据孩子对数字不同的敏感程度,家长要主动引导孩子将生活中的现象和数学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调动孩子对生活中的数学兴趣和学习热情。
初级阶段:从比较大小、数量开始
在4岁以前,大多数孩子都以直觉行动思维来理解事物,这时孩子基本能够分辨出物件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数感时,也是从具象事物开始,配合行为动作或声音画面等形式,如儿歌、游戏、故事,来增加孩子接触数学的机会,加深孩子对生活中的数学的理解。
实用方法: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如身高、体重等;也可以是事物,比较房子、水果的大小。开始时,孩子未必能够正确区分物件,比起急着纠正孩子的认知,不如引导孩子掌握区分事物的基本技巧,让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发现。
中级阶段:数字要理解不要硬记
在经过初级的具象理解数学后,孩子会慢慢对数字产生抽象的概念,这个过程可以从学数数中表现出来。实用方法:数字来源于生活中数量的变化,从具体事物开始,如:吃饭前,让孩子帮忙整理筷子,先问孩子家里面有多少人、每个人需要几根筷子,继而可以问,如果增加几位客人来家吃饭,需要加上多少双筷子。
家长可以多留意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主动向孩子发问,让孩子积极思考生活中的数量变化,逐渐抽象出事物之间的数学逻辑。
数字对孩子是完全抽象的符号,所以死记硬背地数数是没有意义的。要检验孩子能不能理解数字,可以让孩子尝试“倒数”回来。只有理解数字是数量变化的表现,孩子才能深刻地记住。
数感进阶:抽象思维的发展
孩子在4岁半后,抽象思维开始逐渐发展,但数学符号、运算规则这些对成人来说习以为常的数学逻辑,对孩子都是全新的概念。所以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离不开生活中的具象事物,包括数手指计算的过程,也是孩子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