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宝宝脾胃不和的7大信号及营养方案

2015-01-16 16:30:11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婴幼儿饮食 幼儿饮食 婴儿饮食

新年伊始,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尤其是对于我们亲爱的宝贝。此时此刻,不仅仅是收到礼物、收到祝福; 此时此刻,我们会回顾2014,更会展望2015,对新的一年充满新的希望。 目前,脾胃不和的宝宝很多,而在寒冷的冬季,饮食多以厚腻的肉食为主, 如果不加以注意,宝宝的脾胃可真是要“雪上加霜”了。 新年时分,寒冬依旧。寒冬亦是蛰伏时节,顺应天时。 冬日蓄养身体,会为来年新的一年奠定很好的身体基础。 亲爱的妈妈们,为宝贝养好脾胃开始行动吧! 

宝宝脾胃不和的7大信号早知道 

中医认为,脾胃不和就是脾胃不再各司其职,从而导致宝宝消化功能紊乱,直接影响宝宝的健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也就是说我们人体的脾和胃共同影响对饮食的消化、吸收。 

吃饭 宝宝会有什么表现:食欲不振、挑食、厌食,或者食量过大却体型偏瘦 

舌苔 宝宝会有什么表现:正常的宝宝舌苔应该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如果宝宝脾胃不和会出现舌苔白腻、口中有酸腐味的情况 

皮肤 宝宝会有什么表现:皮肤粗糙、干燥、黯淡、有色素沉着,甚至会出现慢性湿疹 

消化 宝宝会有什么表现:宝宝在饭后会经常腹胀,甚至会出现呕吐物或大便中有奶瓣或未消化完全食物的情况 

体质 宝宝会有什么表现:宝宝因脾胃不和,营养吸收不好,会出现手心发热、抵抗力差,还有反复感冒的情况 

睡眠 宝宝会有什么表现:睡觉不踏实、睡着时眼睛会露条小缝儿、夜里爱哭闹,还会有咬牙、磨牙的情况 

精神 宝宝会有什么表现:会比一般宝宝显得“懒惰”些,不爱运动,或稍微活动就爱出汗,爱发脾气,常哭闹 

宝宝脾胃不和的4大注意事项 

1、宝宝的脾胃与成人不同 

宝宝的脾胃功能并非一出生就已发育成熟,脾胃功能是随着宝宝的成长而慢慢发育成熟的。尤其是新生宝宝的胃,特别稚嫩。而且新生宝宝的胃和成人的胃有很大的不同,它仅有弹珠大小,而且是横躺着的。 

2、需恰当的喂养常识 

在喂养过程中,任何小疏忽都会影响宝宝的脾胃功能。如果妈妈没有储备必要的喂养常识,不恰当的喂养方式会造成宝宝脾胃不和。 

比如,有的妈妈总怕宝宝吃不饱,喂养过多,宝宝的脾胃不能承受,而损伤脾胃。喂养宝宝也要每餐只要七分饱;有妈妈总想给宝宝吃更多营养的食物,而没有注意宝宝此时的脾胃还不能过多食用寒凉的食物,像雪梨、菠菜、螃蟹。宝宝的脾胃同样喜欢平性的食物,像苹果、樱桃、葡萄、花椰菜、南瓜等;还有的妈妈宝宝过了1岁,依然会在睡前加餐。其实12个月以前的宝宝,吃夜奶很正常,可当宝宝过了1岁,作息越来越正常,此时便不宜在深夜给宝宝加餐。过度加餐,脾胃会因得不到休息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脾胃不和。 

3、药物需酌情使用 

宝宝免疫力差,难免生病,然而治疗的药物也会影响到宝宝的脾胃功能,比如过量使用苦寒的药物会伤脾阳,过量使用辛燥的药物则会伤胃阴,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也会导致脾胃不和。 

4、病后康复疏于调养 

宝宝在生病后需要特别对待,易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妈妈在宝宝康复时疏忽调治,让宝宝像平时一样进食,也会影响宝宝的脾胃功能。 

Tips要鼓励宝宝锻炼咀嚼能力

有些宝宝在7个月会出牙,妈妈要随着宝宝的生长情况给宝宝提供锻炼咀嚼能力的机会。要尽量鼓励宝宝充分咀嚼,以减轻胃肠道消化食物的负担,不仅可以保护胃肠道,还会促进营养素的充分吸收和利用。 

宝宝:没食欲、大便不顺畅 

妈妈这样做:不妨给宝宝准备一些调和脾胃、运脾开胃的食物,不仅能恢复宝宝的食欲,还能调节宝宝脾胃不和的情况。比如,帮助消化的山楂,消食通便的竹笋,健脾胃、润便的红薯。 

宝宝:大便干、手脚心热、有“地图舌” 

妈妈这样做:需给宝宝多补充些多汁食物,像清热止渴的冬瓜、通便的芹菜,以及各种粥品、蔬果汁、菜水等,会有效帮助宝宝调节脾胃不和。 

宝宝:食欲旺盛、形体偏瘦、大便不成形 

妈妈这样做:可以给宝宝多吃些健脾和中、益气、祛湿的食物,比如山药、薏米、蘑菇等。将薏米、山药和大枣同煮成粥,是给宝宝调理脾胃不错的选择。 

好脾胃要恰当的喂养! 

宝宝出现脾胃不和,多因喂养不当导致。要想获知正确的喂养知识,我们需从婴儿的基本需求谈起。 

基本需求,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就是吃饱。从这个角度看,无非是一张嘴和一个胃的问题。殊不知婴儿的饥饿感来得非常强烈,而且一旦饿了就必须立刻满足。一个月大的婴儿会饿醒,吃饱以后会继续睡,直到再次饿醒。随着渐渐长大,由于饥饿而醒来的间隔会拉长,婴儿也不再吃饱了就立刻睡觉。 

那么如何满足婴儿的饥饿感呢?很简单,把他喂饱就行了。听上去很简单,事实上也并不难,可是现代社会把母子间原本很简单的哺乳活动毫无必要地复杂化了。 

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 

首先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的争论。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仿佛总是要有一个清楚的立场。医生、护士和邻居中所谓的“专家”对这个讨论津津乐道,以至于让一些无法喂母乳的母亲心怀负罪感,因为周围人会说:“母乳喂养才是最自然的!”在我看来,这就像是在说:“人是不可能飞上天的。因为上帝要是真想让人类飞,早就给他们安上翅膀了。” 

其实一个简单的说明就可澄清这个争论:不论是生理学还是心理学,都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支持其中一方,用哪一种方式喂奶完全取决于母亲的喜好。 

如果你决定人工喂养,那么也要把孩子抱在怀里喂,轻柔地爱抚他。当然这也不是严格的规定,偶尔用固定在床边的奶瓶喂并不会对他造成心理伤害,但是一般来说,孩子需要得到和母乳喂养时一样的身体爱抚。 

按需喂奶还是按时喂奶 

接下来,不论你选择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时候喂奶。答案不言而喻:在孩子饿的时候喂。遗憾的是,如今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也被无谓地复杂化了。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普遍相信对婴儿的教育进行得越早越好。这些人认为,要想培养出有好习惯的孩子,一个训练内容就是让婴儿尽快习惯按时喂奶。于是妈妈们按照医师的规定,每隔三四个小时就给孩子喂一次奶。这条可怕的规定严重违背了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的准则: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内在的进食时间,我们怎么能设计出一个外在的“时间表”去套用给所有的孩子呢?不论是“每三个小时喂一次奶”,还是“每四个小时喂一次奶”,都是行不通的。它不一定适用于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不仅如此,就连他自己每天的胃口都可能有变化。 

机械地给孩子定时哺乳会造成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孩子在真正饿了的时候必须承受强烈的饥饿感。他饿了就是饿了!不是可能要吃的,而是立刻需要食物。很少有大人体验过婴儿挨饿的感觉,打个比方说明:婴儿等上半个小时的饥饿感,就好像我们大人三天不吃不喝时的感觉。 

婴儿可不会和你讲什么礼节。如果他饿了可你却不喂他,那他只好用哭来引起你的注意,这是他唯一的法宝。等的时间越长,哭声也越响亮、越坚定。他仿佛在抱怨:“我这是在什么地方啊?我饿极了,都哭成这样了,还是没有人给我吃的!”倘若再等下去,哭声就不仅仅是响亮地乞求食物,而是夹杂着愤怒和宣泄,好像在控诉:“我很气愤!我告诉你们我饿了,可你们都不来管我!我恨你们,我恨这个世界!” 

如果他多次被迫等着固定的喂奶时间,就会明白不论怎么哭都无济于事,没有人会立刻给他喂奶。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孩子会变得气愤,有的孩子则变得倦怠,进而麻木,好像不愿再努力抗争以满足自己的愿望了,这样的孩子“学会”了忍气吞声。不管孩子是选择表示愤怒还是忍气吞声,后果都是一样的:对生活充满了不信任。你觉得这是孩子的错误吗?在他眼中,生活是可恨的。

终于,人们认识到了定时喂奶的荒谬之处,于是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家长倡导并选择按需哺乳。其实,这个方法不过是基于一个常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罢了:让孩子自己来告诉你他何时需要吃东西。要吃的时候,孩子要么醒来,要么哭喊着要食物。

孩子渐渐长大之后,许多母亲仍然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困扰不已,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吃饭本不应该成为问题。几乎所有的吃饭问题,不论是婴儿还是3岁的幼儿,究其根源,都是因为孩子受到了某种心理压力,使得由于饥饿而想要吃饭的需求变得紊乱。父母应该记住,在孩子吃饭问题上有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就是孩子的饥饿感。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个体特征,能够保证孩子的饥饿感及时得到满足,那么吃饭绝不会成为问题。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需要尊重孩子的个体特征,但在现实中却常常做不到。下面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一个半小时以前,孩子吃完奶又继续睡了,现在他哭醒了,母亲可能会想:“他现在哭什么?不可能是饿了,因为我刚喂过他。”她怎么知道孩子一定不是饿了呢?她能钻进孩子肚子里判断他是不是正在忍受饥饿的折磨吗?他为什么不可能是饿了呢?(在这个方面,原始部落的母亲比我们更有智慧,孩子一哭闹,她们就立即喂奶。) 

因此,只要孩子哭了,就去喂喂他。如果他自己把奶头吐出来或是用别的方式表示不想吃,你才可以判断他哭并不是因为饿了,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专家点评

如果希望孩子有一个坚实、健康的自我概念,你就需要打好基础——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对自己、对世界基本的信任态度,为此,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孩子一饿就喂他。当孩子用哭声表示饥饿后能够立刻得到满足的话,他会感受到:“这是一个好地方,吃饱了真舒服啊。我喜欢妈妈抱着我,喂我吃奶,好温暖呀。来到这个世界上真不错,这个地方又安全又让人满足,因为每当我说我饿了,就有奶吃。我想以后一切都会非常顺利的。”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