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0—1岁

急症突袭,爸妈必学的“应急”措施

2015-07-03 17:55:06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婴儿护理 婴儿护理知识

应急措施4:

不可大意的腹痛

腹痛是宝宝比较常见的不适,多是由腹部器官病变所引起。另外,腹部以外器官病痛也有反映到腹部的,如大叶性肺炎患儿可有严重的反射性腹痛;脊柱结核及带状疱疹等侵犯腹部脊神经时都可出现较重腹痛。

急症突袭,爸妈必学的“应急”措施

如何安抚宝宝接受腹痛检查?

进行腹部检查时,对于不能合作的宝宝,我们可以试试如下措施:

1.由母亲安慰、哄着宝宝,安抚宝宝的情绪,使之不哭。

2.母亲抱着宝宝喂奶,医生从侧面用温暖的手抚摸宝宝腹部,动作要轻柔缓慢,使宝宝习惯于这种检查,然后反复比较各部位的反应。

3.争取在宝宝睡眠时再复查几次,以便确定压痛、紧张的部位。

4.必要时可给予一次较大量的催眠药(如口服水合氯醛),待宝宝睡眠后再检查。

5.便秘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后再来复查。

遭遇急腹症怎么办?

急腹症一般泛指腹部器质性病变而有可能急需外科手术治疗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疾病:

1.阵发性腹痛,同时存在全腹压痛及紧张者:多为腹内器官的局限性病变。一般地说,右下腹压痛时,可考虑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右侧输尿管结石、右侧卵巢、输卵管疾病等;右上腹压痛时可考虑胆道蛔虫症、肝炎、胆囊炎等;左上腹压痛时可考虑胰腺炎的可能性,再进一步鉴别诊断。

2.腹部绞痛,同时存在腹胀、呕吐、便秘和肠鸣音亢进者:多为肠梗阻一类病变,如粘连性肠梗阻、肠扭绞、蛔虫团肠梗阻及肠套迭等。

3.腹痛持续,同时存在固定的局限性压痛、紧张、腹胀、肠鸣音消失者:多为腹膜炎,一般是阑尾炎等感染灶的蔓延,或系肠梗阻晚期的坏死所引起。

应急措施5:

小儿紫绀冷静面对

紫绀是指皮肤和黏膜呈现弥漫性青紫色改变,易见于皮肤较薄、色素较少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口、唇、舌、口腔黏膜、鼻周、面颊、耳廓及指趾末端等处。

3招应对宝宝紫绀:

遇到宝宝紫绀,爸妈千万不能惊慌,应立即采取如下措施:

1.让宝宝平卧,头略向后仰,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擦去宝宝口鼻腔黏液或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数一数患儿的脉搏,看看呼吸是否匀称,并立即就医。

分清紫绀的“真”与“假”:

1.真性紫绀。由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血氧饱和度降低所致。常见原因有:肺原性紫绀,如新生儿窒息、肺炎、百日咳、肺结核等;心原性紫绀,如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等。

2.假性紫绀。由血中异常血红蛋白增多引起。如果宝宝出生不久即出现紫绀,要考虑遗传性血红蛋白血症。有时进食大量含亚硝酸盐的蔬菜或腌制不透的咸菜也可引起假性紫绀,即最常见的后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应急措施6:

宝宝多汗细心鉴别

小儿时期(新生儿期例外)由于宝宝代谢旺盛、活泼多动,出汗常比成人多,并借此散热。宝宝多汗,不少爸妈可能会不当回事,认为大了自然就好了。事实上,宝宝多汗要细心鉴别,当心疾病正在悄悄侵袭宝宝。

全身性多汗

可见于以下情况:

1.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伤寒、败血症、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结核病等。

2.循环功能不全:不同原因引起的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时,多汗与明显的心功能不全症状成正比。

3.结缔组织疾病:如风湿病活动期、类风湿病、全身播散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等。

4.自律神经功能失调疾病:如间脑内星状细胞瘤或暑热症等。

5.营养性疾病:如佝偻病活动期、Ⅱ~Ⅲ度营养不良症等。

6.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症等。

7.内分泌功能异常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8.食物性刺激:吃蒜、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时,可见前额、颜面、颈项多汗,甚至波及全身。

9.药物作用:使用解热药物(如阿斯匹林等)后,以及毛果云香碱等药物过量时,均见全身出汗。

10.中毒:如汞中毒(肢痛症)、铅中毒、砷中毒、无机或有机磷中毒等。

11.精神因素:如精神过度紧张或兴奋、恐惧、惊吓等。

半侧身多汗

多见于神经系疾病:

1.占位病变在脑神经中枢:多汗往往出现在颅内病变的对侧,包括脑肿瘤、脑出血、脑损伤、脑血管病变等。

2.病变在脊髓:可致下半身出汗或一个肢体多汗,如横断性脊髓炎或损伤。

3.局部交感神经节受损或病变:如胸内肿瘤或主动脉瘤,刺激一侧颈交感神经节等,均可引起半側身多汗。

局部多汗

如手足掌、腋下、会阴等部位的多汗与全身性多汗无关。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