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被小朋友欺负了,哪个妈妈会不心疼?带宝宝远离“暴力”,还是教孩子“以牙还牙”?小编征集了一些典型的案例,请专家分析并解答妈妈们的烦恼。
孩子间的故事
妮妮和桐桐都是2岁,两家是邻居,两个小朋友经常在一起玩。但是妮妮妈妈发现,最近桐桐变得很霸道,动不动就抢妮妮的玩具,妮妮不肯给,她就伸手抓妮妮的脸。妮妮个头小,总争不过桐桐,最后总是伤心地哇哇大哭。每到这个时候,妮妮妈妈就会把妮妮抱开,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安抚她。碍于大人的面子,妮妮妈妈觉得不便教育别人的孩子,但是她又担心这么不做理论会造成妮妮以为遇到欺负就该躲开,养成怯懦的性格。她犹豫要不要妮妮以后都不跟桐桐玩了。
小编:宝宝受欺负的时候该如何安慰他?
罗玲:遇到类似事件,父母要先处理宝宝的情绪,然后再指导如何应对。首先,帮助宝宝复述事件。父母可以用问问题的方式,尽量鼓励宝宝自己讲。如果宝宝太小,自己无法讲清,父母可以替她说,并随时让她确认。比如说:“我看到桐桐刚才抓你的脸了,是因为她要抢你的玩具是吗?你自己还没玩够?不能给她,然后她就抓你了?你的脸疼不疼?你吓了一跳,也很生气?……”复述之后,确认宝宝的感受,并予以共情,表示理解宝宝的感受。
这样的复述,可以帮助宝宝以后逐渐学会自己表达,同时也能让她感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很好地处理了负面情绪。
小编: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罗玲:对于一两岁的宝宝,类似事件几乎是很难避免的。父母有必要在孩子情绪平复以后,教给她,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自己可以怎样保护。比如,告诉宝宝,发现对方伸手要来打时,要尽快躲避,同时看着对方,大声呵斥。必要时,可以把对方的手扒拉开,并寻求大人帮助。父母可以在家里跟宝宝稍微演练一下。
不过,父母也必须清楚,宝宝因性格原因,常常无法按照你教的方法去做。如果她做不到,千万不能因此训斥她,我们越是接纳她,就越是在给她力量。责备的态度,只能让她感到父母不支持自己,让她变得更加胆怯。
小编:需要远离这样霸道的小朋友吗?
罗玲:远离、躲避不是好方法,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我们不必害怕这样霸道的小朋友。告诉宝宝,那些小朋友现在还不会表达自己,以后他们也会逐渐学会友好交往的。
不过,父母也有责任给宝宝提供各种类型的玩伴以及安全、公平、友好的游戏环境。也就是说,跟这样的小朋友可以偶尔接触,但不能长期一对一地玩,那样对哪个宝宝都不公平。无论是对哪种性格的宝宝,父母都应尽量给他们提供与不同类型小朋友交往的机会,他们会在各种交往模式中,逐渐锻炼交往技巧,健康成长。
孩子间的故事
妈妈带2岁的骞儿去翻斗乐玩,遇到一个年龄略大的男孩,赖在滑梯上不下来,还不让别的小朋友玩,男孩的妈妈站在一边,也不管他。骞儿想滑,他就双手使劲一推,差点把骞儿从滑梯上推下来,骞儿吓得大哭。妈妈情急之下,严肃地跟那个男孩说:“你不能推小朋友,危险!”男孩的妈妈听到,却生气了,责问骞儿妈妈凭什么要指责她的孩子。骞儿妈妈觉得不可理喻,抱着骞儿离开了,她觉得大人吵架对孩子来说不是好榜样,但是选择离开,会不会孩子今后遇事也只会退缩?
小编:宝宝受欺负时父母能管教别人家的“熊”孩子吗?
罗玲:遇到这种情况,父母是否应该参与进去、对其他宝宝进行管教,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而定。比如,取决于宝宝的年龄、危险或伤害的程度、对方家长是否在场等等。一方面,我们应该让比较年幼的宝宝感受到有父母的保护、有基本的安全感,同时也给他示范,该如何去处理这样的事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给宝宝留出充分的机会,体验交往中的各种挫败,锻炼他自主回应的能力,事后再鼓励宝宝积极思考应对之策。
小编:遇到这样“护犊子”的父母该不该讲理?
罗玲:每个人都有自己教养孩子的想法,所以,如果不是特别过分的情况,尽量尊重对方的教养观念。如果事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那当然应该跟对方指明,提出我们的要求。
孩子间的故事
大许妈妈跟奔奔妈妈是多年的好朋友,所以,两个4岁的男孩经常一起玩,但最近总发生争执。一次因为争抢玩具,奔奔把大许推倒了,撞在茶几上。大许妈妈当时安慰了大许,也批评了奔奔。但是奔奔妈妈有些不以为然,她认为男孩子就喜欢打打闹闹,争执、打架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大人没必要插手,否则会把男孩子培养成“娘娘腔”。大许妈妈则认为,即使是孩子之间,暴力也是不容许的,两家人不欢而散。大许妈妈觉得两家教育理念不同,不知道今后还该不该再让两个孩子在一起玩。
小编:男孩之间的打闹需要避免吗?界限在哪里呢?
罗玲:两位妈妈都有道理。男孩的确是在互相打闹中学会交往的。所以,我们不必事事插手。大许妈妈可以在宝宝受轻微伤害来找自己时,给宝宝以理解和共情,但不必因此就过多批评对方宝宝,或以后完全不跟对方玩。大许妈妈应该在跟宝宝共情之后,多鼓励大许思考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怎样回应、怎样处理,以及事先如何避免。然后,在以后的交往中,给大许自己应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