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母乳喂养的妈妈怎么办?
行文至此,我一直没有忘记的是,有一部分母亲,因为身体健康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完全没办法进行母乳喂养,或者是乳汁不足需要进行混合喂养,或者是要面临母乳喂养的突然中断,她们承受着内疚与焦虑的煎熬,一方面责怪自己没能给孩子最好的喂养,一方面担心这种缺失会给孩子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可以想象,这样的感受非常痛苦,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详尽介绍一个心理学上非常经典的实验,来帮助这些妈妈渡过难关。
故事:恒河猴实验
实验是由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哈洛(Harry F.Harlow)进行的,他用猴子为实验对象,来验证他对于母子间依恋的推测。他为小猴制作了两个假的猴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编成的“铁丝妈妈”,另一个是套上松软的海绵和绒布的“绒布妈妈”。在同样有奶瓶的情况下,小猴偶尔会到“铁丝妈妈”那里吃一下奶,但更多时候是在“绒布妈妈”处吃奶并依偎在其怀里。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绒布妈妈”身上有,小猴会很快就和“绒布妈妈”难舍难分了,根本不去“铁丝妈妈”那里。如果“绒布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铁丝妈妈”身上有,只有当小猴感觉饿了时,才跑到“铁丝妈妈”那儿吃奶,其余时间就在“绒布妈妈”怀里。每当小猴离开“绒布妈妈”出去玩耍时,如果受到惊吓,就会恐惧地快速跑到“绒布妈妈”那里,紧紧依偎在其怀里,渐渐地平静下来。如果将“绒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遇到惊吓就会一直跑。从实验中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能供给奶吃,更重要的是母猴能给小猴温暖安全的感觉。
其后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爱因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等继续对母婴依恋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完整的依恋理论。简言之,如果婴儿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了爱和信任,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世界是友好的,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信心。也就是说,孩子以后和父母的关系,和同伴的关系,以及长大后和社会的关系,都是以这个最初的母婴关系为基础。
所以如果真的在母乳喂养中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难,那我们也应该知道,这种缺憾不应被看成核心且致命的,正如心理学大师、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Donald.W.Winnicott)所说:“最重要的不是乳房或奶瓶,而是乳房或奶瓶后面的那个人。”同时我们也要有信心,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各种遗憾总有机会去弥补,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爱我们的孩子,所有的母亲都知道,母爱永不会枯竭。
母乳喂养从已知探寻未知
林巨老师曾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教育最为困难的地方之一,就是不良教育的恶果,往往要在30年后,才明显地显现出来。但问题是,即便如此(明显),我们依然还是看不到。是啊,如果我们能看见,我想,我们会不一样的。我们不一样了,我们的孩子自然就会不一样。我们的孩子不一样了,我们的命运就真的不一样了”
乖乖网温馨提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妈妈会讲:“每天料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就忙得精疲力竭了,那有时间管什么教育呢?”对的,我们抚育孩子变得战战兢兢,变得不知所措了。不知是社会环境变化的脚步太快了,还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0岁教育其实是很重要的,如林巨老师所讲,但0岁教育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母乳喂养,是母亲与孩子最原始的互动,这种看来最原始最本能的互动,却是孩子未来在“关系”的雏形。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养育方式:喂养孩子时,摸摸孩子的头,摸摸孩子的耳朵。也就是说,母亲与孩子在肢体上的互动(看得见的)会让孩子感觉到世界是美好的,人是值得信任的。当然,如果母亲与孩子在心理上有深层次的链接,母亲在喂养孩子时能够“活在当下”全然接受这份“天命”,那么对孩子无疑是一份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