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早教

幼师应扮演幼儿情绪的接纳者

二、幼儿行为的解读者

根据幼儿的社会认知研究,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总是按自己的想法行动,并且认为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一样,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感知,如因争夺玩具而打人,不知道被打的孩子会感觉疼痛和委屈。可见,幼儿的移情水平较低,不善于换位思考,不一定能体会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并且缺乏对他人行为的判断力,也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在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在幼儿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帮助幼儿“翻译”对方的行为动机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包括给别人带来的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等,做幼儿行为的解读者。

在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以及幼儿的性格后,我通过相互“翻译”对方的行为动机和自己的行为后果,帮助凯凯明白静静不是故意拿走他的积木,他碰到静静会使静静很疼的,也让静静明白凯凯是为了拿回自己的积木才不小心碰到静静的,同时通过换位思考,让静静懂得应该经过凯凯的同意再拿走积木的。

教师帮助幼儿解读对方的行为动机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可使幼儿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关注他人的思维,了解自己与他人想法与行为的不同等。幼儿在解决同伴冲突的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去自我中心”,从而成为一个“社会人”。

三、解决问题的指导者

幼儿之间的冲突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师快速裁决幼儿的冲突,虽然见效很快,但长此以往,并不能真正地促进幼儿学会解决冲突,发展社会交往的技能。幼儿不是天生就知道怎么处理人际之间的冲突,教师适时地介入冲突,并将重点放在引导幼儿如何学会解决问题、化解冲突,帮助幼儿习得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如一起玩、轮流、分享。因此教师在处理幼儿的同伴冲突时,还要成为解决问题的指导者。

在案例中我是习惯性地告诉幼儿应该怎样解决冲突,并给幼儿一些选择。但事后想想,虽然看似民主,但如果总是直接指导幼儿怎么解决问题,幼儿只是学会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你们都想玩这个听诊器,但现在只有一个,该怎么办呢?”由此引导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可能会提出可以一起来玩或一个人扮演医生,一个人扮演病人等。当然幼儿的策略不一定都是理智的,因此在思考和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必要时需再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事实上,幼儿有时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老师还有创造性,如使用计时器、排队玩、给对方一个拥抱、安排游戏角色等。

教师引导幼儿聚焦在怎样解决问题时,幼儿会在冲突中探索使用哪些方法满足自己、与他人共赢,逐渐自主建构一些社交技巧。如儿童在早期因“自我中心”与他人产生的冲突较频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大小冲突中总结了经验,知道如何交流,通过什么方式,用何种态度容易让别人接受等,开始变得会分析,懂礼貌,并逐渐拥有适当的冲突管理技巧以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

教师也要反思幼儿冲突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除了一些“看得见”的直接因素外,是否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原因,如幼儿的自尊、自信、友谊的需要没得到满足,家里过分宠溺等;或者不能正确识别他人的情绪,也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等。可以提供一些图书、故事或者情景表演等引导幼儿讨论他人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此外,幼儿活动时,提供足够的材料以及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也是预防幼儿冲突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课程设置上,多增加一些有利于幼儿之间合作的游戏和活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往。

综上所述,教师在处理幼儿的同伴冲突时,需要扮演幼儿情绪的接纳者,幼儿行为的解读者,解决问题的指导者等角色,并反思幼儿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环境和课程的设置等。当然,幼儿冲突是复杂多样的,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和能力,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主解决冲突,适时地“放手”让幼儿自己协商解决。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