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决对策
1.鼓励大胆讲述交流,引导同伴互助作用
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探索出新方法之后,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希望受到老师表扬。教师可以直接表扬,这是一种有效快捷的方法;也可以为幼儿提供分享经验的机会,加强同伴之间的合作与相互学习,不仅能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对于其他的孩子更具吸引力——“他行,我也一定行”;还可以引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秘密的兴趣。
小米在网上自学了折叠百合花的方法,她向同伴建议,“服装店”增加“买衣送花”的促销方式。同伴们立即同意,小米当起了“老师”。她发现同伴们折叠的花瓣不够立体,说:“花瓣不是平的,要卷起来一点才好看。”他们试图用手卷,可卷了几次都不成功,看到附近的吹吹卷工具,连忙找工具卷起来,这次他们对自己做的百合花花瓣立体效果很满意。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幼儿感受着共同游戏的快乐,他们相互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
2.注重亲身感知体验,给于充分探索空间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瓶瓶罐罐、包装纸盒、画布毛线、金属光碟等自然物,都是有效的资源,我们可以发动家长、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在此过程中,学会分析收集品的颜色、形状、图案,深入、细致地了解收集品的特征属性,说说自己的感觉与喜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与欣赏。
丰富的物质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创造的强烈愿望,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如铅画纸、粉画纸、报纸、牛皮纸……使幼儿在操作中感知纸的特性;提供多种绘画工具,如水彩笔、记号笔、颜色水笔等。不同色彩、形状、质地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表现力,能使幼儿在操作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感受在不同材料上作画的乐趣。久而久之,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有目的地选择适合的材料,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积极大胆地表达,不断产生新颖的构思,展开丰富的联想。
3.判断不同发展状态,设置理解问题情境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如:不断尝试错误;在过程中顿悟;理性的分析问题并积极解决;观察模仿同伴的具体做法。教师要观察幼儿所处的状态,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还要设置问题情境,保护并调动幼儿学习兴趣。
理解幼儿“即兴模仿”的行为,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常受同伴影响,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不过多干预,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只有在幼儿遇到切实的困难才给予具体的帮助。
幼儿的表现可能会比较单一,在手工制作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作为老师要善于接纳宝宝的不完美作品,不能只顾千篇一律的训练。幼儿主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应耐心倾听,了解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意图,并给与鼓励。幼儿的动手能力需要在“挫折”中不断发展,以一颗平常心等待幼儿不断积累,相信在厚积薄发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加心灵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