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流行性腹泻(neonatal epidemic diarrhea)是在婴儿室或新生儿病室内暴发的腹泻,迅速蔓延,形成流行,有时甚至由一个产院或医院传至另一产院或医院,引起大面积流行。因此必须严格预防和控制扩散。
不少细菌和病毒可引起新生儿流行性腹泻。如①埃希大肠杆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最多见,国内报道的有O127、O111、O55、O128等引起的流行,也有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的暴发流行的报道。②沙门菌:80年代国内有些地区多次发生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暴发流行性腹泻,病情相当严重,但也有阿哥纳沙门菌引起的极轻型小流行。③其他细菌如空肠弯曲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虽可引起新生儿腹泻,但很少引起大流行。④轮状病毒(Rotavirus)是病毒性腹泻中最常见的病原,在新生儿中可以引起流行性腹泻。还有轮状病毒样因子如微型轮状病毒偶也可以引起流行性腹泻。其它如冠状病毒、柯萨奇B型病毒和埃可病毒虽都可引起腹泻,但未引起流行。
[查看详细]潜伏期约2~5天,最短可能只数小时。病情轻重不一,轻型表现不愿吃乳、吐乳、大便次数增多,一日~5次,稀薄,不带脓血。重型热度高,呕吐频繁,腹泻一日余次,大便血样,不久即出现脱水和酸中毒。尿少或无尿。
几种常见病原所致腹泻的特点:①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各次流行的症状轻重不一,但同次流行的症状相仿。大便无脓血,较易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②沙门菌腹泻
依菌种症状轻重不一。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症状重,热度高,常伴沙门菌败血症。阿哥纳沙门菌感染病情轻,有时无症状,但大便培养阳性,带菌时间可能很长,达数周或数月。③轮状病毒腹泻,潜伏期约2天,可能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不一定高,3~4天后下降。腹泻5~10天内自愈。
[查看详细]1.婴儿室及新生儿病室的工作人员当入室前应严格执行洗手消毒制度。人员要相对固定,要求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2.室内发生流行性腹泻时应立即消毒隔离,将患儿集中治疗。对接触过患儿的婴儿集中在另一间观察,一旦发病即转入腹泻病房。流行病区应检疫至流行停止。至少应另开一间专收新病儿的病房,其中的工作人员应与流行区分开。
3.病儿及接触过的婴儿大便培养必须2~3次阴性后方允许出院。留下的衣物、被褥及用具必须严格消毒才能再用。出院后的婴儿如在一周内发生腹泻必须到原产院或医院就诊,不可收入其他医院,以免散播。
4.如孕妇发生腹泻应立即与其他产妇隔离,并积极治疗,暂时停止对婴儿抱奶。婴儿也应隔离,并做大便培养至阴性时始解除。
5.积极治疗患婴,(详见小儿感染性肠炎),腹泻新生儿易发生脱水、酸中毒和低血钾症,应及时从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酸中毒,下列补充量作为参考:轻度脱水足月儿120~150ml/kg/d,早产儿150~200ml/kg.d;中度脱水足月儿150~200ml/kg.d,早产儿200~250ml/kg.d;重度脱水足月儿200~250ml/kg.d,早产儿250~300ml/kg.d。补充钠、钾、氯离子根据血电解质测试而定,一般情况下生理盐水与10%葡萄糖液之比例在轻度脱水约为1∶2,中度1∶1,重度1∶1~2∶1。治疗酸中毒轻度者在补充液体后会自行纠正,严重酸中毒者在基础液体中增加NaHCO3,第一次量用5%NaHCO31~2ml/kg,待BE或CO2结合力检查结果出来后则根据BE计算。
应补充的NaHCO3mmol数=体重(kg)×0.3×BE数将此量扣除第一次加入NaHCO3量从静脉缓慢滴入。腹泻愈重,往往低血钾也愈重,在脱水和酸中毒初步改善后即需补充钾离子,约2~6mmol/kg.d,根据低钾程度而定。从静脉缓慢滴入不少于8小时。
抗菌药物除严重鼠伤寒杆菌腹泻选用阿米卡星或头孢哌酮(或其他第三代头孢类)外,其他不一定要用抗菌药物,而用微生态制剂,内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或粪链球菌(如培菲康、回春生、乳酶生),以婴儿肠道正常菌种替代过多繁殖的其他微生物,维持肠道正常生态平衡。还可使用蒙脱石散(如司迈特1克儿童装和思密达3克装),司迈特1克儿童装每天3次,一次袋,一袋一克。思密达3克装需手工分3次口服,疗程3~6天。蒙脱石散不进入血液循环服用安全,服用几个小时后随大肠蠕动排出体外,它的主要成分天然蒙脱石微粒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且对胃肠粘膜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能力。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
[查看详细]1.病史及流行情况
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流行病学情况,有助于诊断。
2.临床表现
要详细观察大便性状,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新生儿脱水程度较难估计,尤其对早产儿,皮下脂肪少,用皮肤弹性估计脱水并不准确,最好根据连续的体重记录,尿量测量等方法进行评估。
3.病原学检查
要及时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如怀疑轮状病毒感染,要同时查病毒抗原,如怀疑真菌感染,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和菌丝。
4.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
新生儿腹泻易发生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应及时做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做到及时治疗。
[查看详细]1.切断感染源积极治疗
一旦发现腹泻的新生儿应立即隔离患儿及其父母。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2.及时检查
将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的婴儿集中隔离,每天做大便培养,阳性者集中隔离。
3.环境消毒
做好空气、物表、患儿用过的物品及工作人员的清洁、消毒、处置。
[查看详细]出现脱水、酸中毒、休克和周围循环衰竭。新生儿感染性腹泻常与其他感染并存,或迁延不愈导致营养障碍及其他各种感染。常见的并发症有尿布皮炎、鹅口疮、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肺炎、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营养不良、吸收不良、低钾血症、低钙低镁血症、多种维生素缺乏(包括维生素K)、贫血等。
[查看详细]1.控制感染
根据病原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可选用头孢第三代抗生素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病毒性腹泻不必使用抗生素。真菌性肠炎应停用抗生素,用制霉菌素口服。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对新生儿腹泻要随时观察是否有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要及时予以纠正。
3.补液量
新生儿个体差异较大,不同出生体重,不同日龄,需要量均不同,要个体化对轻中度脱水补液量不宜过多。对重度脱水,有循环衰竭者,先给2∶1等张液20ml/kg,静脉滴注。
4.补液性质
等渗脱水补1/2张,低渗脱水补2/3张,高渗脱水补1/3张。
5.补液速度
输液总量的一半以8~10ml/(kg·h)速度静脉滴注,约需8小时另一半以5~6ml/(kg·h)速度静脉滴注。早产儿补液速度应<7ml/(kg·h)。
6.纠正酸中毒
用碳酸氢钠,根据血气分析BE值计算,5%碳酸氢钠(毫升)=-Be×体重(千克)×0.5先用计算量的一半,用5%葡萄糖等量稀释静脉滴注。纠正酸中毒的目标是使pH不低于7.25。
7.纠正电解质紊乱
新生儿腹泻易发生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补钾不宜操之过急,如血钾<3.5mmol/L,可给氯化钾1.5~3mmol/(kg·d),用10%氯化钾1~2ml/(kg·d),稀释成0.15%~0.2%,持续静脉滴注。
8.其他
治疗可用双八面体蒙脱石,腹泻时间较长者需用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口服。
[查看详细]腹泻小儿应调整饮食。如正在添加辅食的孩子要暂停辅食或减少次数与辅食量。幼儿应停止喂含油肉多的食品。小婴儿如有母乳应尽量吃母乳。有恶心呕吐的孩子,除了应给易消化的食物外,要少量多次,缓慢喂水喂饭。当腹泻呕吐特别严重时,可以少喂食物1~2次,现在不主张长期禁食,因为那样对小儿不利。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