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恐惧心理指的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如怕动物,怕水,怕火,怕黑暗,怕陌生人,甚至对代表某些事物的词语也会发生恐惧。
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方法。心理的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心理的健康也是孩子健康的重要一项内容,而有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直接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所以对于家长朋友来说,要非常重视这类问题的出现,及早的预防,这个才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有比必要了解一下儿童恐惧心理的危害。
心理的健康对于孩子的健康很重要,家长应该非常清楚儿童恐惧心理的危害,如果发现孩子具有恐惧心理,要及早的预防,有效的预防恐惧心理的发生,并且纠正,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儿童恐惧若经常发生,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严重者可导致心身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对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勇敢精神的训练。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
1、日常生活中克服孩子恐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感情交流。美国心理学家肯特说:“保持家庭气氛和谐,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与你交流,这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嘲弄、吓唬孩子,而应鼓励、支持孩子”。
2、对孩子的要求不宜反复无常。如果一会儿要求孩子这样,一会儿要求孩子那样,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做对、做错都将会受到指责,于是就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要求要规范,要一致。
3、防止对孩子溺爱。由于对孩子过分疼爱和保护,就会让孩子失去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 调查表明,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缺乏自信。
4、家长对孩子不要喜怒无常。有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好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样会使孩子害怕父母,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受罚等,终日心神不定、畏畏缩缩,表现为恐惧、多疑、敏感。因此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
5、不要过分责怪孩子。孩子做错了事,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做错事后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他们应该怎样做是正确的。既指出错误的危害,又表现出成人对孩子的宽容,使孩子感到批评也是为了爱他,从而也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了。
儿童恐惧心理虽然是一种心理活动,但是在孩子的一举一动中都可以表现出来,这需要父母去发现,如果家长不仔细观察,总是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很容易让孩子都恐惧心理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那么,儿童恐惧心理的表现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表现:
1、当孩子存在恐惧感的时候,会出现神经兴奋的情况,主要会表现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表情会紧张甚至狰狞起来,这个时候,孩子的瞳孔会有所增大,出现双手颤抖的情况。
2、那些有着儿童恐惧的孩子在平时会表现出退缩、惊叫、惊慌、求救、痛苦、对抗、逃避等,这在孩子生病之时,接受治疗的时候最为明显。
3、严重的儿童恐惧心理还会表现为面色苍白,肢体无力,一时间的大小便失禁等。
首先,要迅速判定孩子的恐惧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即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还是暗藏的心理疾病。可以根据下列特征进行测定:第一,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第二,孩子的恐惧时间是否相对短暂,很少超过三四个星期?第三,看到惧怕的事物或现象时,孩子是否表现得无所谓?第四,离开受惊情境,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会随之消失,很快就变得愉快起来?如果以上的四个问题都答“是”,那么说明孩子的恐惧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父母不必过于担心。
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认为:“恐惧是人的本质特征。”在生理学中,恐惧被定义为:个体知觉环境中出现了威胁或引起恐惧回忆的线索而产生的防御性反应。临床上把恐惧看作恐怖症,认为它是一种与刺激或情景有关,并与实际威胁比例失调的消极情绪。发展心理学认为,恐惧是对可知觉威胁或真正威胁的正常反应,是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苏联彼得罗夫斯基和雅罗舍夫斯基主编的《心理学辞典》中指出:恐惧是在个体的生物生存或社会生活受到威胁的情境中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以实际的或想象的危险的源泉为目标的。
综上所述,恐惧心理的本质有以下三点:首先,恐惧是人的基本原始情绪,是人面对危险情境时的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其次,它是个体感受到自身有被损害或剥夺的可能性而又无能为力的结果;再次,这种可能性包括现实的和预想的危险。
一般说来,个体通常所惧怕的最终并未对自身造成影响或伤害,而恐惧心理本身却限制了个体的动机行为,阻碍个体的成长与进步。因此,调节恐惧心理、降低恐惧对儿童身心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解了恐惧心理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对儿童恐惧心理的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调节策略。
第一,重建科学的认知。儿童因对事物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恐惧时,大人应该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才能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例如,6岁的女儿特别害怕蜜蜂蜇,看到蜜蜂就惊叫。于是,父亲就对她讲了蜜蜂如何辛劳采集花粉,以及蜜蜂的劳动对美丽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是何等重要,你不去招惹蜜蜂,它们也不会蜇你。而对怕鬼怪的孩子,就要告诉鬼怪是不存在的,用不着怕。对害怕雷电轰鸣的孩子,就给他讲述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过程,用知识消除恐惧。
第二,系统脱敏法。当儿童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成人可以诱导他逐步接近所怕事物,分步骤、分阶段消除对特定对象的恐惧。心理学家琼斯曾用系统脱敏法治疗过一个怕兔子的小孩:每当小孩吃饭时,关着小白兔的笼子就被带进房间里来,最初放到离饭桌最远的地方,以后一天天靠近桌子,最后可以把小白兔放出来在屋内跑。到治疗结束时,小孩一点也不怕兔子了。
第三,培养孩子适应变化的能力。首先,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面对新情境时不光是小孩,大人也会因为陌生而担忧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其次,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学习一些具体的生活技能来处理新问题。比如:到了新幼儿园或学校要学习主动结识新朋友、同学,与他人搞好关系,妈妈病了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再次,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怕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只要运用智慧,就有办法对付身边的事情。
第四,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主要的模仿对象,其言行举止会给儿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言行告诉孩子什么应该怕,什么不应该怕。不要用恐吓的话语刺激孩子,如用鬼神、毒蛇、老虎来吓孩子。此外,要加强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培养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给宝宝解释、展示和尝试让他害怕的情境。如果你能给出一种简单而合理的解释,被吓着的孩子有时候会克服对这种东西的恐惧感,因为现在语言要比过去有用。如果他害怕在人群中走丢,你就告诉他:“只要你待在妈妈身边,抓着妈妈的手,就不会找不到妈妈。万一你真的看不到妈妈了,一定要待在那儿别动,我会找到你的。”这样可能会让孩子不再害怕。
如果是过去的经历让他害怕,比方说打疫苗,不要对他撒谎或用甜言蜜语哄他,但也不能把坏的一面说得太详细。要温柔地告诉他,虽然打针可能开始会扎一下,但很快就会过去了,然后再提出打完针后你们俩去做一件好玩的事。重要的是,在宝宝经历疼痛的过程中陪着他,向他表明你支持他打针,不会抛弃他。
你还可以在安全范围内,帮助你4岁的宝宝了解那些吓人的事情。通过图书、录像(DVD)或实际的演示,把可能会让他害怕的事情展示给他看,当然你要在场。这种有限的了解,能让宝宝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应对自己的恐惧感。当然了,你应该避免给孩子用电视或图书展示任何恐怖的、血淋淋的或其他不适合的东西。
比方说,如果宝宝因为怕从车上掉下来磕破膝盖,而不敢骑自行车,让他读一读一个小孩子成功地学会了骑车而并没有受伤的故事,可能会对他有用。同样地,如果他从DVD上看到有个小男孩和一些有趣而和善的妖怪成了朋友,那他也许能克服对床底下妖怪的恐惧感。如果他害怕动物,带他到能喂动物、摸动物的儿童动物园去一趟也许会有帮助。
和宝宝一起解决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怕黑,就在他的房间里点一盏灯。你也可以试试用其他方法来消除他的睡眠恐惧,例如指定一个卫兵(用一个宝宝喜欢的毛绒玩具)、撒点“驱魔水”(用喷壶里的水)或者告诉他一句能把不速之客拒之门外的咒语等。经过一些尝试和失败后,你和孩子会找到增加他胆量、克服恐惧的办法。只是不要指望他一夜之间就能克服所有的恐惧,这个过程需要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的时间。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练习。如果你的孩子害怕医生,玩玩在医生的诊室看病的游戏可能会对他有用,如果有一套玩具医生用品就更好了。如果宝宝怕见陌生人,让他用娃娃或毛绒动物来模拟这种场合,也许就没有那么害怕了。如果他害怕穿化装服的人,不妨和他一起打扮,别忘了把脸也化化妆,来帮助缓解他的恐惧。
通过和同龄人一起玩,宝宝可能也能学会怎么减轻自己的焦虑。如果宝宝觉得他有一定的控制力,并且旁边有一些小伙伴,那么打扮成吵吵闹闹的妖怪或玩鬼屋游戏就会很有趣,而不会让他害怕了。
别让他知道你害怕。如果宝宝看到你因为害怕坐飞机而冒冷汗,或者去看牙医的时候畏畏缩缩,他很可能也会害怕这些事情。所以要尽量先克服你自己的恐惧,或者至少不要表现出来。
但你可以向孩子坦白,你也和他一样不喜欢去看病或打针吃药,不过,为了身体健康还是要这样做。如果孩子知道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这样,你也要学着克服一些害怕的事情,会对他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