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旅行中,团餐极其难吃。好多孩子都嗷嗷哭闹,同桌一个小朋友却很特别,不仅认真吃饭,且坚持把饭吃完。后来得知,他从五岁开始就常跟着父母到处旅游,见过很多风景,也吃过苦头,遇到小困难他很自然地选择去面对和适应。
现在很多家长去旅行不带孩子,一是觉得孩子小,什么也记不住,去了白去。二是怕旅途有危险和意外。三是觉得带孩子麻烦。其实旅行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的益处。
首先,可让孩子学会理解和适应他人。旅途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旅友、居民、观光客等,口味、风俗、习惯、语言各有不同,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观察不同的人,体会思想的多样性,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
其次,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表达自己的需求。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而离了父母胆怯怕事。旅行中有更多的机会,要他们自己照顾自己,体会自己的需求,冷了热了,饱了饿了,都要学会自己表达。
再次,感悟世界之大,遇事不易走极端。总是呆在固定的地方,见固定的人,做固定的事,思维变得越来越狭隘。若孩子有机会领略更多风景,接触更多人,真正体会世界之大,思维眼界将变得开阔。遇到烦恼和困难会思考,用更多的方法去解决。
最后,虽然带孩子要做更多的事前准备,也要花些精力照顾他。但同时孩子们也会给旅途带来更多欢声笑语,这是一家人提升家庭凝聚力的好机会。
世界越来越小,孩子们也越来越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了解世界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前不久,由美国政界、商界与学术界领袖组成的“美国新劳动力技能委员会”就把“了解整个世界”作为孩子必备的4种“21世纪的技能”之一列举了出来。
旅行,让孩子了解世界
了解世界,绝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外语。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
每一次和孩子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都会品尝国外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线和公共标志,欣赏形式各异的建筑,体会种类不同的宗教现象,学习和陌生人的相处,适应各种气候……孩子们总是好奇地谈论着,这个和我们那里不一样,那个一样,这个比较好,那个不太好,在比较中,他们睁大了眼睛,张开了毛孔,也扩展了胸怀。
当孩子看到的世界大了,他才能更加宽容、坦荡,而尊重彼此的不同和差异就是“了解世界”的重点。
旅行,提升孩子的能力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种:书籍、影像资料、和别人聊天,但没有哪一种方式比身临其境更重要。
每次去一个陌生的国家之前,我们都会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长达一周的培训,内容包括语言、文化、当地情况和摄影技巧。比如有一次,我们去意大利之前就让孩子们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让他们对文艺复兴有基本的了解,和他们一起分享户浮宫的神秘和拿破仑的传奇。
到了陌生的国家之后,孩子们开始验证之前获悉的资料是否和眼前的吻合;在陌生的城市里使用那些有些熟悉的工具开始行走;开始和当地的人和事有了碰撞、交流;开始需要借助当地人的帮助来完成一件件我们事先策划好的任务……孩子在和当地人接触和沟通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沟通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真正地提高自己。
孩子帯着激动和疲惫,收获与成长完成了旅程,但这并不应该是一个结束,对于陌生国度的回忆和思考,旅途中的曰记、明信片、相片,以及之后对这个过程的讨论,都会让旅程的收获变得更多、更厚重。
旅行,让孩子认识自己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国家,从学习和成长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帮助孩子在大脑里构建自己的思考模式,他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机构寻求帮助,他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去完成任务,而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环境中,他的优点和弱点都会表现得异常突出,这无疑给了孩子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
很多父母说,孩子太小了,就算出国旅行,他又能记住什么?其实,这是我们对孩子的误解。
通常情况下,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获得什么,会通过他的表达或者他的改变作为判断依据。但对于一个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他的能力不足以让他表达收获,反映成长,于是大人们很武断地说,他年龄太小了,对他来说没有用,以后都记不得。
其实,也许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等到十几岁的时候他可能真的不记得旅行的经历和途中的见识,但这对于他接下来一年的成长绝对意义非凡。
带孩子去旅行,不一定是出国,只要能经常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环境,在陌生喧闹的人群中鼓起勇气去听、去看、去感受,这就是一种成长。
哈佛大学的一任校长曾说过,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而从小开始的旅程就是拓展生活的广度的起点。我喜欢那句话,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but a 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