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宝宝怎样转移注意力?

2014-12-01 15:14:02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早教

专注是好事,是我们普遍欣赏并期待的一种特质。但是,当孩子几近偏执地沉溺于某个事物,对其他一切兴趣全无时,对大多数父母来说,也是吓人又愁人的一件事,.,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该怎么引导呢?

转移注意力

隐藏在偏执背后的秘密

当孩子几近偏执地喜好某个事物,视其他若无物,这种热情持续几个月、几年,甚至更久时,我们难免会心里不踏实。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动画片、电子游戏中的某个角色,只穿印有相关图案的衣服、鞋袜,延伸到书包、帽子、围巾、玩具……

总之,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少了这个角色。他对某个事物的热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不在我们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免会有担忧:他这么偏执,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如果不去改变他,会不会影响他全方面发展?若改变他,又是否会打压他的探索热情,给他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呢?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都只是阶段性的问题,无需担忧,只不过不同的孩子,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他们之所以迷恋某个事物,通常因为好奇、因为喜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所谓的问题。这里也需要稍微提醒一下,极个别孩子的这种“偏执”与家长有关,是受了家长有意无意的暗示所致。当孩子意识到,他的某个行为每次都能获得爸爸妈妈特别的关注,而其他行为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时,那么,不管这种关注是赏识还是其他,聪明的小家伙就会不断地按这个“按钮”,启动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满足其心理需求。此时,孩子的“偏执”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所图。

投其所好,走进孩子内心

当孩子“偏执”地痴迷于某个事物,试图强行让他远离,通常都会引发亲子冲突,收效甚微,甚至有成效。与其如此,不如放下,另寻策略。我们之所以焦虑,甚至产生无力感,缘于我们的意识里认定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亲子双方难免形成对立的态势。凡事一对立,麻烦便跟着多起来。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就会欣喜地发现:当孩子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时,恰恰是拉近亲子距离,在亲子之间形成良好沟通习惯的好机会。了解孩子因何喜欢某个事物、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从中可以找到什么样的乐趣;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我们就能理解他,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有效地对话,如此,孩子自然就会向我们敞开心扉。一旦孩子觉得我们是同盟、是挚友,而不是问题的狙击手,他的心就不会再紧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信息就会对等流动,彼此接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有个小孩痴迷“愤怒的小鸟”,大约有两年多的时间。他的兴趣非常单凡是与那只小鸟相关的,他都热情百倍;与之无关的,他都会自然屏蔽掉。于是,每次见到他,我都跟他聊“愤怒的小鸟”,孩子自然觉得遇到了 “知音”,每次见面,他都会用特有的方式跟我互动。当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某个人,他也更容易服从某个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顺势而为,发掘更多可能性

我们走着走着,遇见一堵墙,被挡住了,一心想的都是过不去,于是便傻眼了。事实上,我们无需翻越这堵墙,更不需要穿越它,绕过它便是了。面对一个执着于某事物、兴趣过分单一的孩子,我们同样无需对抗,绕过去便是。

有个小男孩,对算术极其痴迷,每次见到家长,小家伙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家长:

“爸爸妈妈,挑战一下吧! ”每次挑战,如果家长不说结束,他可以一整天坐在那里不动窝,从两位数到十几位数的加减法,一直跟你挑战下去,不厌其烦。就算我说要结束,他也会想方设法争取多挑战几道题。

当然,孩子是不能一整天坐着不动的,即便他能坐住,我们也要想办法让他动起来。最好的方式不是限制他、咀止他不要算术,而是把算术的游戏转化为体能游戏。于是,我们一起制作了很多数字小卡片,可以摆出被加(减)数、加(减)数,还有进位……我们依然“挑战”,但不再是心算或者用纸笔算,而是搬运小卡片出题、算题,算完还得将卡片归位,既节省成本,又锻炼体能,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他算术的强烈欲望。我们总可以想到办法,让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彼此关联。问问自己,哪些事物能通过哪种方式与他单一的兴趣关联起来,许多活动便展开了,孩子的兴趣自然也拓展了。荞育孩子,想不纠结,其实很简单。换个思路,便柳暗花明。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