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孩子的教育也可与竞争无关

2014-11-05 11:34:30 出处:乖乖网 标签: 育儿心得 育儿经 家庭育儿

小时候,运动会是个激动的日子,也是个可怕的日子,因为它总是与各种竞争有关,总伴随着欢呼或眼泪。项目永远是跑跳投掷,派出的选手全是班里的猛将,不论他们想不想参加,必须要披挂上阵,为班级争光。在运动会之前,班主任、年级组长都会进行动员,让同学们的荷尔蒙激增,拼尽全力。

直到我离开内地的教育体制,开始在美国和香港的国际学校工作后,才慢慢发现——运动会,可以与竞争无关。

我所工作的幼儿园,是怎么开运动会的呢?

“我们有不一样的团队建设理念。”

小时候的团队建设,是在残酷的竞争中进行的,为了我班的荣誉,就要和其他班级拼命争输赢。但是在香港的国际幼儿园,我看到了另一种团队建设——孩子们打破班级的框架,重新组合成七个小组,以动物命名,比如猴子队、小猫队、海豚队等等。

打破班级框架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孩子突破平时上课日子的局限,和更多的小朋友社交。这一天,每个孩子都要随时和临时团队紧密沟通,去不同的地点进行各种活动,试着和新老朋友在游戏中合作,建立友谊。

“我们不注重竞技性的运动,而是结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锻炼身体感官的综合技能。”

“Freeze!”孩子们在音乐停下时也让身体戛然而止,摆出千奇百怪的造型。

在音乐老师带领的小组,孩子们踏着音乐节拍进场,在各种律动游戏中感知身体天然的韵律。比如我最喜欢的律动游戏,不同节律的音乐代表三个角色:士兵、小女孩和巨人,孩子们听到不同节律时需要调整自己的步伐,在三个角色中转换。

关于音乐韵律与身体的关系,正如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中所说的,律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不要用耳朵听音乐,而是用心去听,去领会。韵律是让身体的组织结构更加精巧的游戏,是交给我们怎样去开动心灵的游戏,是让心灵和身体理解节奏的游戏。”

“与身体技能相比,激发自主性和创造力更重要。”

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国际学校的孩子们也需要练习跑、跳、扔等传统体育技能,但在运动会上,他们不需要进行千篇一律的“跳高、跳远、扔铅球”。体育馆被分为两个专区,一边是跳高、跳绳、跳远、跨栏等所有关于跳的项目,一边是扔球、扔沙袋等各种关于扔的趣味游戏。孩子们可以在这些活动中自由选择想做的事。这就让不同喜好和不同天赋的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不必在一个放松的时间里被迫进行自己不喜欢的运动。

体育老师还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运动乐园。孩子在铺着软垫的安全环境中攀爬、跳跃,充分探索着自己身体的极限。比如小车游戏就是孩子们的大爱——只要不把手放在地上(会被车轮碾过),他们要发挥创意采用各种姿势驾驶小车,哪怕趴着、跪着、坐着。

“我们推崇冒险精神,但也对努力尝试后的失败给予宽容与鼓励。”

给这些来自欧美日韩港台内地的国际学生当了4年班主任,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来自内地的孩子最听话踏实,但也最怕犯错误。

城市孩子多在过度保护中长大,比如我们班上有个小男孩,每天都被保姆精心照顾,刚入校时口头禅就是:“我不会。”但是,在我们幼儿园的运动会上,孩子们把不怕失败的尝试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这天我们的比赛内容是:自己选择一个挑战项目,完成了就可以获得奖品。这位“我不会”小男孩选择的偏偏是他过去一直克服不了的高台跳跃——尽管他勇敢地尝试着从一个高台跳到另外一个高台上,可惜每一次都重重地摔在垫子上。不知道多少次尝试之后,小男孩终于在摔下垫子之前用双手紧紧抓住了另一个高台的边,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将自己拉了上去。场地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没有人耻笑他的努力尝试,哪怕那些对这项活动掌握得最娴熟的孩子,也一样真诚地为他鼓掌。而那一刻小男孩脸上的激动,不亚于刚刚征服喜马拉雅峰的登山运动员。

我们常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生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赛跑,更像是一场探险,它需要活在当下、享受过程。

这样的运动会,让孩子学会和新朋友交往,在团队中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或成员,打开身体的各种感官,在锻炼身体技能的同时做出选择、发挥创意,在失败中不断尝试,才是实现了真正教育目的的运动会。

通过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我由衷感受到,不止运动会,很多教育行为其实本来都可以与竞争无关。竞争就像“兴奋剂”,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孩子的最佳表现,但如果将它视为努力的唯一目的,就会百害无一利。因为当孩子把所有的快乐都紧紧拴在竞争的结果上,便会不惜牺牲更宝贵的探索和协作过程,拒绝培养对事情本身的兴趣,更别提享受过程了。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