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妈妈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

2016-10-21 14:57:32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孩子的性格分析 孩子的性格

大多数人干了坏事后,都会经历一种不安的负罪感或羞耻感。这些感受实际上保护着做了错事的人,标志着他们还有良心。负罪感或羞耻感保护着人们及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在人的“人性”与“兽性”之间竖起了的一道屏障。我们的人性包括道德伦理原则。同情是我们人性的一种品质,能够约束我们,使我们避免干坏事。然而,我们的“兽性”窝藏着许多欲望、情欲和情感,它们会驱策我们做一些不可理喻的愚蠢之事。

我们所受的人性教育源于父母、学校和社会,也源于孔子等许多伟大教育家的智慧。我们所受的教育会扎根于我们的性格之中。良好的性格能使我们一辈子避免作恶犯罪。但要知道,人的性格在童年早期就已塑造成型了。

有些人——不幸的是这类人现在越来越多——没有受过人性的教育,没有成为完全的人。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只剩下了“兽性”,这“兽性”使他们变得嫉妒、易怒、好斗,使他们觊觎他人的财产,怀疑他人的动机和行为。这些人的“兽性”不会阻止他们去做危害他人、动物和自然的暴行。只有我们的“人性”才会阻止我们犯下这类暴行,而这种“人性”是从幼年早期的教育获得的,并永远跟着我们。

科学研究已明确指出,那类仅有“兽性”的人具有“反社会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是一种人格或性格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并不会公开地表现出来,这一点跟其他精神患者或抑郁患者不同。有这类人格障碍的人会小心翼翼地掩盖他们的问题,在公共场合遮掩得尤其好。他们通常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力。但是,当他们跟亲近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或者在无人认识他们的场合,他们就不想抑制或者无法抑制他们的本性,就会原形毕露。比如说,他们可能会变得凶暴起来。

这些人没学会怎样辨别对错好坏。他们没学会怎样约束他们的“兽性”及其强烈的欲望和情感,没学会让自己的高级本性或人性控制自己的“兽性”。这一点会在他们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或在对待动物和自然的过程中显现出来。

即使他们干了坏事,他们也不觉得自己错了。他们甚至感觉很不错,而且会狡猾地掩盖他们的恶行。他们没能培养出一种指引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良心。这些人通常都极其聪明,精于掩饰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他们很会保护自己,不让人发现真相。所以他们的本性一般不为人所觉察。可是,有一天,他们可能会禁不住诱惑而犯罪。即使这时,他们也不会懊悔自责。他们可能会对自己或好友这样说:“噢,她从我眼前走过,我就感觉自己想揍她。那是她的错。不错,我杀了她——可是,谁让她在我手痒的时候从我面前走过呢?”

性格障碍患者会鄙视一个善良、可靠的人,一个对他人,尤其对那些身处困境的人满怀同情的人。“他可真蠢!总是在帮别人,而不想着把钱和精力给自己留下来,不去想怎样提高生活质量,怎样赚更多的钱,怎样更快地取得成功,得到人们的认可。他管好自己就行了,又何必去管他人的不幸、伤痛和困苦呢?”一个“反社会型人格”的人是不会尊重一个善良的人的。

一个患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人会做出危及整个人群的事。比如说,在森林中点火,然后幸灾乐祸地看着大火熊熊燃烧,看着消防员拼命救火——有些消防员甚至可能葬身火海呢。这类人还可能心中怀着深仇大恨,所以他们就会羞辱人,伤害人,想剥夺他人的尊严,并以此为乐。

一个患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人会炸毁一座公共建筑,哪怕有成百上千的人在里面工作。他似乎想成为一个“名人”,而他的“兽性”驱使他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方式,就是犯下一桩严重罪行,从而登上全国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阿德勒说:“他们的世界观有问题,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价值的评估也有问题。”

患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人会以作恶为乐,仿佛这能消除内心的一种深深的痛楚。人心里怎么会产生这种痛楚呢?

这种痛楚是童年早期不幸的环境和遭遇造成的苦果,甚至跟出生前的事情也有关系。出生前,婴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液循环和母亲联系在一起,与母亲一道经历着许许多多或好或坏的事情,既分享着母亲最愉悦的感受,也分担着母亲最忧伤的情感。未出生的婴儿跟母亲的情感密切联系在一起,跟母亲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论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间接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跟母亲对未来的担心和忧虑联系在一起。

婴儿跟母亲(通常也是婴儿的看护者)的这种关系在出生后能否延续,这是孩子童年早期中最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一只小猫很快就能长成一只真正的猫;实际上,它在出生后只需几天的时间就能做到这一点。可一个人需要好多年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每个孩子既有可能成为世界的光明,同时也可能带给世界黑暗。”孩子会依恋自己的看护者——通常是妈妈,这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孩子对妈妈或看护者的这种依恋也称为联结。正是由于这种联结,婴儿才能向妈妈或看护者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具有性格障碍的人要么从未体验过这种依恋,要么只是部分地体验过。他们的联结是不完整的,不充分的。具有严重性格障碍的人在生命之初是“无所依附”的,因为他们在童年的早期没有机会跟看护者形成一种依恋的关系。

比如说:他们可能是未婚妈妈生的。未婚妈妈生活条件很艰苦,情绪很糟糕,所以就不大可能给孩子创造多好的生活环境。未婚妈妈无法给孩子充分的关爱。这样,孩子出生后就生活在一个绝望、无助的世界里。或者是另一种情况:孩子的父母是狂热的生意场上的大忙人,他们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且还有接连不断的物质方面的忧虑。他们没时间照顾孩子,对孩子也没有感情。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托付给了奶奶。奶奶累了,就把孩子放到她的妹妹怀里,而她妹妹又把孩子放到自己的保姆怀里,可是保姆干完活后还得照料她自己的一家人。于是,这家人就决定把还很小的孩子送进一所离家很远的托儿所,孩子的父母为此还要付一大笔钱。孩子觉得自己被完全抛弃了,于是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拿头在墙上撞好几个小时,直到精疲力竭。睡觉时他会做噩梦。孩子很痛苦,因为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谁真正关心他。

社会依恋关系从童年早期起就开始产生了。这种关系是由婴儿与母亲之间的爱与信任构成的。婴儿有了安全感后,就能进行学习了。对这一联结关系的体验是生命的第一年中最深刻的体验。

如果缺乏适当的联结,无所依附的婴儿就会产生怀疑和深深的愤怒。他所感受到的全是负面的情感。他对别人没有积极的情感,成了一个没有良心的孩子。他无法建立人际关系,无法学习,主要是无法学习爱与关心。一位专业医生这样说道:“一个孩子在小时候跟看护者建立起来的联结构成了他将来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基础。”这位医生在一所旨在帮助有性格障碍的青少年的机构中工作。

孩子要学会做人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那得有一个真正具有人性的环境,也就是要有爱和关怀,以及跟自己的唯一看护者所建立起的稳固而持久的联系。这样,孩子就会培养出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关系。培育良心,区别对错善恶,选择正确的好方法,摒弃生活中恶劣的方面,这些都是孩子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正是父母教给了孩子道德和伦理。

你们要竭尽全力获取内在和外在的善美,因为人性之树的果实一直就是,而且永远将是内在与外在的善美。人如果不具备知识或技能,那他就是一棵不结果的树,这是不可取的。所以,你们要尽你们所能,用知识、智慧、灵性洞察力和雄辩的口才等果实来装扮这棵人性之树。

我们对生活持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取决于生命最初的那几个月、那几个年头。婴儿的头九个月至关重要,对于“联结纽带”的建立尤其如此。人在头两年会学到许多终身受益的重要东西。

一个小孩子如果未能跟慈爱的母亲建立起舒适温馨的关系,他心中就会有很多痛苦。他将不能达到做人的标准,会养成许多“反社会”的习性。因为没人引导他,没人训练他获取积极的品质和态度,如坦诚、可信、诚实和可靠等。他将学会坑蒙拐骗、偷盗打架、残酷待人等恶习。在学校,他会旷课逃学,因为他从学习中得不到任何乐趣。他更喜欢在田野里或肮脏的城市大街上晃荡。规则,或者说遵守规则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

说到人际关系,这些孩子无法跟父母或老师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没有这种互信的关系,他们既无法学会关爱人类,也不会相信自己,信赖自己。就是在学校里,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常常大打折扣。他们跟班上的同学或邻居的孩子成不了长期的朋友。如果有一个善良慈爱的人对他们表示关爱,他们无法接受这种关爱,也不会回报以信任和关心。他们不会表达友爱之情。

患有“反社会型人格”的孩子或大人有一个标志,就是他们不会跟人进行目光接触。这样的孩子会避免直视他人的眼睛,他们害怕别人直视他们的眼睛,“发现”他们在撒谎或骗人。当有人直视他们时,他们害怕感受到自己内心深藏的痛楚。

患有“反社会型人格”的孩子有搞破坏的本性。他们有时会摧残自己,有时会破坏东西,如家具或者房子(他们有时会把房子点着)等,或者虐待他人或动物。他们也会暴跳如雷。

这些孩子有的还会遇到语言或学习问题。要他们服从权威,如服从父母、老师或学校管理人员,那是不可能的。他们藐视权威。根据他们的经验,权威不但没什么帮助,而且是残忍的、有害的。例如,他们可能经历过严厉的惩罚或责骂,或者一个没有爱的“冰冷气候”。这样的孩子不曾感受过良好人际关系的温暖。他们的内心就好像有一道障碍,使得他们无法感受到这一点。

对青少年而言,在这份不良习性的长单子上,还得加上以下内容:酗酒、吸毒、好斗以及在性方面的侵犯性。

在成人阶段,患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人在工作中会遇到困难:他们很难保持一贯的工作成绩。他们也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乐于支持的配偶。抚养孩子对他们来说也非常困难。他们自己没有得到过良好的抚养,没有这样的经历可供学习,他们又怎能成为好父母呢?

作为一个人,他们寂寞无伴。他们是孤独者。他们从来不会敞开心扉向他人倾诉。他们疑心重重,遮遮掩掩。他们的人际关系缺乏温暖和深度。他们的感情和情绪像浅水滩一样肤浅。不论在家里,在工作中,还是和朋友,他们都建立不起持久的关系。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也不满意。他们对自己或自己的生活并不满足。

总而言之,反社会行为源于童年早期。童年早期正是人一生中培养真正的人性品质、态度和行为的阶段。在此期间,人要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分辨好坏,培育良知,懂得善良与公正。童年早期的烙印对一个人将来的一生都具有持久深远的意义,不论是对童年、青年还是成年都是如此。等一个孩子长成了青年或成人,再要他改变自己的人格或性格的许多方面,那将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在关爱他的人们的努力帮助下,他仍有可能改变自己性格的某些方面,但那需要时间,需要他本人和他周围的环境很有耐心。

一个实际例子:婴儿可能会有一些难以确诊的耳朵痛或肚子痛。如果父母或看护者不想法减轻婴儿的这种持续的疼痛,婴儿就可能会有产生人格障碍的倾向。婴儿不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这种持续不断的疼痛。如果持续的疼痛得不到缓解,婴儿就会恐惧不安,无法学习。

妈妈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看世界各地母子照片。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