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孩子自言自语是心理问题吗?

2014-09-15 14:42:3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育儿心得 家庭教育 家庭育儿 育儿问题

细心的妈妈发现3岁的潼潼特别喜欢自言自语。潼潼有时会一个人躺在床上或坐在桌子边,喃喃地说着什么,她的神情好像在给别人讲故事,又像是与面前的玩具聊天。妈妈不禁有些担心:潼潼不会是有心理问题吧?

其实孩子自言自语证明他已经能够思考和控制行为了,如果仅仅把语言视为与人交流的工具就太低估语言的作用了,语言更是用来思考和形成思维的利器。所以,当孩子自言自语时,是他在表达,但他更是在思考,并在思考中调节自己的行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的独白常常伴随着问题的解决及行为的控制。“这块放这里,这里是烟囱。不行,放这里会倒的”(用积木搭楼房时),“这朵花用什么颜色好呢?红的?……,还是黄色吧”(画画时)。

游戏中,伴随着操作活动需要进行很多思维活动。孩子会思考自己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本是一个无声思考的过程,但是孩子会把自己要做的一件件事情,像讲故事一样说出来。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说出来”有助于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知觉的清晰化。也就是说,在心里想只是让他们察觉打算怎么做,伴随着“说出来”后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

孩子自言自语的年龄段远比我们察觉的要长,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言语就从大声变成越来越难以听见的小声直到最后的无声言语。

除此以外,孩子的自言自语还有以下两个原因:

儿童的“泛灵论”

3~8岁的儿童还不能清楚地辨别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哪些东西是无生命的,他们会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还会把自己的特征归到物体的身上,因此任何物体都被孩子看成是潜在的有意识的。比如问孩子“为什么有的气球会往上飞?”他可能回答:“气球生气的时候就飞上去了。”

当孩子对着玩具、家具或者什么也没有的空间喃喃自语时,他是在和其他的生命体对话,然后又代替对方来解答,在他来看,这是个既认真又有趣的交流。

儿童的假扮游戏

儿童假扮游戏的出现无疑是儿童认识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心理学家指出,假扮游戏代表了儿童从感觉运动的阶段进步到前运算阶段,因为儿童此时不是仅仅将物品视为物品,而是可以运用想象来假装这些物品代表其他东西。例如一根棍子,在手上可以作为一把剑,但是当跨坐在上头时,可以作为一匹马。一段管子可以当做医生的听筒,但是也可以假装成一条蛇。儿童可以假想自己扮演各种角色,像奥特曼、美羊羊或蜡笔小新。当儿童参与假扮游戏时,现实暂时不起作用,而由想象所代替。香蕉可以当做一部电话,但同时,儿童也可以很快地回到现实之中:当幻想结束时,儿童会毫不犹豫地把“电话”吃掉。

那么,当你再看到孩子自言自语时,不妨悄悄地观察着,倾听着,不要打扰他。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