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比孩子先来到这个世上,同样也会比孩子先离开这个世界。为了孩子,我们应该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日本福冈县罹患乳腺癌的妈妈安武千惠在切除一侧乳房后,奇迹般地怀孕并诞下女儿阿花。就在阿花9个月的时候,千惠的癌症复发了。随时可能走到生命尽头的千惠开始思考,怎样让孩子走得更远?基于与病魔斗争的切身体会,她建立起一套让女儿尽早独立的育儿哲学。
“小大厨”带来的育儿启示
千惠的核心理念是:做饭这件事和生存息息相关。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基于这个理念,千惠从阿花幼儿期开始就放手让她做自己能完成的事情。4岁时,阿花收到的生日礼物是一条围裙。从这天起,阿花走进厨房,开始端菜打下手。一年后,千惠离世,5岁的阿花已经学会了做酱汤和便当。
墙壁上,贴着阿花手写的“早上要做的事”:洗脸、祷告、喂狗狗、散步、洗手、做酱汤、吃早饭、刷牙、弹钢琴、上厕所、去保育园。放学回家,阿花还要晒衣服、叠衣服、刷澡盆、打扫房间……如果爸爸加班晚归,阿花会贴心地为爸爸准备晚餐。
这份“爱的遗产”深深启迪了无数妈妈:习惯为孩子包办一切的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怎样让孩子从小爱上家务,学会独立生活?
把孩子培养成家务“同盟军”
在日本,小学通常设有家政课,会教孩子基础的家务。阿花从一岁开始入托的高取保育园,就以为幼儿提供糙米和食营养午餐、注重培养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闻名日本,期望孩子入园的家长络绎不绝。
在英国,教育部门近期开始要求学校将烹饪课程划为必修课,借此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制作新鲜健康的食物,不要依赖饭店和快餐。
而在中国,无论是幼儿学前教育还是随后的义务教育,几乎都忽略了教育孩子这些最基础的生存技能,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填补这块空白。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得·里斯利与他们的研究团队对美国42个家庭两年半的跟踪研究表明,从孩子大约一岁开始直到三岁半,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不把孩子当作家务的“绊脚石”,而是把他们当作分工协作的“同盟军”,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由自主意识驱动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还可以给孩子创造刺激口语发展的好机会!
借此,孩子既能收获大量的口语词汇,各种各样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日常生活常识,又能养成爱问问题、爱表达交流、爱动手实践的好习惯。
千惠育儿理念
1.把你想教给孩子的都教给他吧,绝不会为时过早。孩子往往比大人想的能干、坚强。
2.现在的孩子需要获得一种自我肯定,也就是“我的存在是被寄予期望的”,我们可以在家庭的餐桌上教给孩子这个道理。
3.提倡WHOLE FOOD餐桌理念,即完整地利用整个食材——粮食不加工,蔬菜不削皮,根菜不丢叶,把整条小鱼吃下去。让孩子从小学会对做饭的人和食物心怀感激,纠正挑食的坏习惯。
4.不发言,不帮忙。教孩子做事情时,最重要的就是尽量让孩子独立思考和体会,自己把事情做完。
5.教孩子做酱汤的技巧。如果孩子问需要放多少大酱,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尝尝看。
6.教孩子养成叠衣服的好习惯。如果孩子把衣服翻着脱下来,就翻着还给他,让他自己整理好。
7.纠正孩子挑食的小技巧。不要教训他把不愿意吃的东西吃掉,而是轻描淡写地说:“要是不想吃就别吃了。反正剩下的明天早上宝贝会吃掉!”
8.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要求虽然严格,但孩子如果做错了,绝不要批评他,而是让他反复做上几遍,和他一起积极寻找错的原因。
9.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过度消费的时代,希望从小衣食无缺的孩子,能对过度消费提出质疑,生活上不一味依赖方便的东西,掌握顽强生存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