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开电视,大多都是习大大在英国的各种活动新闻,简直是刷屏的节奏。一说起英国,有太多标志立马在脑中浮现:莎士比亚、足球、BBC、剑桥牛津、甲壳虫、格子裙、绅士风度……不得不说这是个历史悠久且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
前段时间BBC还拍了一部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的纪录片,引起两国教育界热议,虽说褒贬不一,存在各种质疑,甚至被大家认为没太大可比性。但有一点至少可以肯定,那就是英国在教育上开放和学习的心态。所以,今天鱼精也来给大家总结总结独特的英式教育,能从中借鉴一二也是幸事。
学习篇
让开心的阅读温暖孩子一生
有人说法国是最适合恋爱的国度,英国是最适合读书的国家。的确,在英国,不管是学校、家里还是社区都有浓厚的阅读氛围。在许多英国人的童年记忆里,睡前亲子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块,他们的经典睡前程序就是:洗澡-故事-亲吻-睡觉。
小学里的走廊、拐角,见缝插针地安放着大大小小的书架,书架上的书可以在校内随便阅读,也可以借回家。班主任发给家长的信中有关学习的,大多和阅读有关,社区图书馆更是大人和孩子重要的活动场所。此外,英国还是全世界第一个面向学龄前儿童免费赠书的国家,每年给每个4岁以下的儿童免费送一书包图书。在这样的高调引导下,孩子不形成读书习惯好像反而不容易了。
在选书上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我们相比,他们很少刻意考虑这本书是不是益智,是不是寓教于乐,是不是蕴含着品德教育等。正如一个英国出版商所言:童书的最大功能不是教育,而是引导,引导孩子爱阅读、享受阅读。如果以教育为目的,必然会影响孩子享受阅读的过程,体会阅读的快乐,功利性强的读书最终只会让孩子远离读书。所以在选书时只遵循一条原则:孩子看着开心!
父母篇
不管孩子的家长要受罚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那会儿,父母参与教育的程度非常低,没有特殊情况,一般就是在家庭作业上签个字,一学期开两次家长会。而近几年,这股风大有逆转之势,特别是幼儿园和低年级,有许多手工、课外活动、手抄报都需要家长参与,于是,网上叫苦叫累的家长一大片,不过,这其中也有客观原因,如中国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但放眼全球,让家长深入参与教育其实是大趋势,当然,还有像英国这样更狠的,如果发现不负责任的家长,立刻开罚单。
据《泰晤士报》报道,英国教育标准局负责人麦克尔?威尔肖强调,学生的家长应该抽出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读书,否则应受到惩罚。"如果家长没来学校,没来参加家长会,没有和孩子一起阅读,不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我就会告诉他们'你们是坏父母'"。例如对无法保证孩子在16岁之前按时到校上课的学生家长,一直开出60英镑的罚单。现在,教育部还准备出台规范交纳罚款的措施,如果家长拒绝支付罚款,那么将从孩子享受的津贴中扣除相应金额。
看吧,英国在督促家长认真对待孩子教育这一重大问题上,真是用心良苦。他们用这些措施把家长纳入教书育人的系统之中,一起担负起教育孩子的神圣职责,这股认真劲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修养篇
体现绅士不妨碍别人
绅士风度一般指彬彬有礼、待人谦和、尊重女士、见多识广等品德,是英国男性公众所崇尚的基本礼仪规范。谁都喜欢这样的人,可是这种招人爱的品质是如何养成的呢?
那就是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他们其实有相似的说法:"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对待别人。"就拿交规来说,里面明确规定了可见度良好时不能打开车尾雾灯;别人超车时要把远光灯改成近光灯等细则,实际上这都是在为别人考虑,可正是减少了别人的危险,也就意味着自己行车更安全。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这一思维方式。
此外,与我们印象中西方不能体罚孩子不同,英国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因为他们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形成孩子独立性格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保留体罚,正是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孝顺篇
孝顺是天性不用被教导
英国有一句俗语:"父母对孩子只有责任,没有权利。"所以英国人很少把"孝顺"二字挂在嘴边,我问过英国家长,为什么感恩教育里没有孝顺呢?他们听了很惊讶,反问:"为什么要教导孝顺?孩子爱父母,不是只要我们对他们好,孩子自然而然会产生的感情吗?这是天性,为什么要教呢?"同样的,在国家层面,他们没有爱国主义教育,因为他们认为爱国也应该是天性。
一个英国女孩,虽然平时玩得很疯,但每周日会雷打不动地回家和她奶奶一起过,给奶奶洗换床单衣物,收拾屋子,陪奶奶说话、看电视、上网、晒太阳、散步、购物。十几年来一直如此,有人夸她坚持,可她说:"我从没觉得我是在尽什么责任或报恩,看奶奶是我心底的一种需要,仅此而已。我非常享受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光。"
很难说,在我们这样一个百善孝为先,极其强调孝道的国家,有多少人会把自己每个周末的时间用来陪伴老人,有人多少人对长辈的爱是一种心底的需要。有时候,太强调孝顺,是否表明我们自己太计较回报或者太不自信呢?而像这样把孝顺归为天性,不刻意不强求,自然而然,感觉也挺好的。
吃饭篇
自己吃饭是种独立的品格
在饭桌上催促孩子吃饭,甚至端着碗到处追赶孩子的场景在中国很常见,在餐桌上,中国父母像个服务员,如果有老人在,那更是海底捞的金牌服务员。而英国父母在饭桌上和孩子的关系更像朋友,只要孩子拿得动勺子,父母就不会再给孩子喂饭,大部分孩子2岁时就开始系统地学习用餐礼仪了。
吃饭看似小事,却是家庭教育最经常、有效的教育途径,韩国的家庭在饭桌上通过氛围来教化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懂得感恩;英国的家庭在饭桌上也通过习惯来教化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独立和承担责任。
而我们在饭桌上大多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吃好,而这种姿态很容易传送给孩子一种错误的信号:因为你是孩子,所以我们必须无条件为你服务。结果,孩子认为家长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导致孩子的心中并没有种下感恩和责任的种子,以至于长大后,对父母颐指气使。
没有那种教育可以轻松培育出人才,就像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样,都需要付出时间、金钱和心力,而如何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巧妙地培养和帮助就要看我们的积累了。看完这么多英式教育,你是否也有所感悟呢?那就见贤思齐,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