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好父母从不说这五句话

2015-10-17 12:54:1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男孩女孩生来就不一样,父母的教育也有所区别。女孩似乎总被要求文静、听话,男孩太爱哭、成绩不好也总是成为父母眼中的问题……时间久了,次数多了,父母就可能说话过火。在心理专家眼中,父母在教育儿女时,有5句最忌讳的话。

好父母从不说这五句话

女孩篇

女生要有个女生的样儿。3岁的蓓蓓跟几个小男孩做游戏,玩得满头大汗。妈妈看见就说:“女生要有女生的样子,别跟个野小子似的!”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孩子即可识别自己的性别,并自然而然地遵从内在的性角色要求,表现出行为上的性别差异。此后,女孩变得文静,爱玩过家家;男孩变得活泼,爱玩刀枪棍棒。经常被父母从性别上加以否定,孩子会感到困惑,并因自己没能符合家长的期待而难过,这对于敏感的女孩尤为严重。

怎么又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小妍在外面玩得浑身是泥巴,爸爸很不高兴地说:“姑娘家家的,别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女孩从小就被教育要爱干净、说话和声细语等,加上天性敏感,如果经常被爸妈批评“脏兮兮”“不讲卫生”等,女孩可能会感到羞耻,自尊心受到伤害。事实上,女孩完全可以跟男孩一样,尽情尝试喜欢的东西。别因为怕孩子弄脏就限制她玩沙、挖土、踩泥巴,没人规定女孩就一定得优雅、文静。

别那么没礼貌。“看到叔叔阿姨要问好,怎么这么没礼貌!”这句话男孩听了可能不放在心上,但女孩总被说“没礼貌”,可能会使小小心灵蒙上阴影。事实上,可能是孩子没做好准备,可能是不认识眼前的阿姨叔叔,家长也要换位思考。另外,大人在和孩子打招呼时不妨蹲下来,让她感觉更有亲近感,也更乐于打招呼。

你怎么可能做得到。“你是女孩,怎么能做得到,让爸爸来。”女孩更容易受到妈妈爸爸的宠爱和过度保护。但如果从小就灌输这种限制性思维模式,让她们觉得自己不如男性,很多事情做不了,今后就很难独立,甚至在婚姻中可能依附于男方。养女孩,同样要用鼓励取代限制,在合理安全的范围下让她勇敢地尝试。

什么都别说,微笑就好。女孩常被教育要矜持,要笑脸迎人,即使不开心或者想要什么,也必须压抑在心里。事实上,长期压抑不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可能让孩子心理变得扭曲。父母要教女孩学会正确表达情绪而非隐藏情绪,开心的时候就要笑,生气时就要说出来,自然大方的女孩最受欢迎。

男孩篇

不许哭,别跟小姑娘似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画面:家长责令男孩不许哭,孩子反而哭得更厉害。家长总是喜欢用“男儿有泪不轻弹”来阻止男孩哭泣。一方面,如果连哭都受到呵斥,孩子就会慢慢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将来可能影响情绪的自然表达。另一方面,经常给男孩“像小姑娘”这样的心理暗示,反而会强化他们心中的性别认同,孩子今后会变得更爱哭,甚至出现性别认同障碍。

再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去。男孩的发育比女孩稍慢,中小学里,女孩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再加上男孩生性好动、淘气,就常被家长认为学习不认真。家长要仔细观察、询问,帮孩子分析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如果总被灌输“自己学习差”的意识,久而久之就可能“破罐破摔”,以后真的变得很差。 

真后悔生了你。在面对淘气、爱闯祸的男孩时,这是家长经常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连自己的出生,都被父母否定了,孩子的人格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为他们今后形成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埋下伏笔。 

怎么这都干不了。很多大人觉得理所应当或非常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未必如此。经常这样否定男孩,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羞耻感。还有些家长秉持完美主义,可能会让孩子形成强迫型人格障碍。孩子没有做好某件事时,家长应耐心鼓励、帮忙找方法,让孩子再次尝试。 

你就不能学学某某。“别人家的孩子”经常被家长们作为榜样,教育自家孩子。对于自尊心强、有竞争意识的男孩来说,总被同龄人比下去,相当没面子。家长并非不能把孩子和别人比较,但要帮孩子仔细分析,别人好在哪里,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怎么进步,而不应只把这句话当作口头语。 

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叫“非暴力沟通”,有四个步骤。首先陈述事实,比如“你的衣服上都是泥。”然后陈述自己的感受:“这样妈妈会觉得很烦恼。”其后是产生这种感受的理由:“因为我要洗很多衣服了。”最后提出自己的期望:“你以后可不可以不要趴在地上玩?”通过这四个步骤,可以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又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