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老人带娃须知:唠叨说教不如用些技巧

2015-10-11 16:19:16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隔代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老人家对孙子孙女的错误言行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但是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或者只听话了一小会儿就又故态复萌,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教育专家指出,孩子需要老人的指导,但不喜欢老人的唠叨。这种唠叨在教育中起不了什么作用,指导性的教育与唠叨说教是不同的,其中要讲究一些技巧。

老人带娃须知:唠叨说教不如用些技巧

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分。

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三、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从心理上分析老人家唠叨的原因,首先是年纪问题,记性不太好,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就是太爱孩子了,对孩子的事情总是很紧张,这样就会特别容易唠叨,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孩子会觉得老人的话没啥大不了,反而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老人怎样把唠叨变成指导?

第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老人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第二,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老人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老人的过度唠叨。

第三,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老少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遇上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逆反心理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因为进入了青少年阶段以后,比如说孩子的小学期是幼年期,到了十来岁已经就是一个成熟期。小学阶段有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依赖性,但是上了初中以后往往想走向独立。青少年阶段就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往往会变得“不听话”。

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亲人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在这样情况下,青春期青少年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亲人。

所以当老人过度询问和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的也是持反对意见的。这样产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这应该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

所以,老人不必惊慌,只要孩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行,或者突然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和交往人群,就不要过度频繁的唠叨。对待青春期孩子一些超前的社会观,老人可以尽量多与孩子沟通并予理解。

总之,老人如果能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少唠叨,多指点,做孩子可以安心交流的“老朋友”,用让孩子佩服和赞同的观点与之交流,那么就能了解孩子的一切,最终打破老少的代沟。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