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被咬死的大白鼠给父母的启示

2015-09-18 14:47:05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故事 儿童教育方法

在亲子关系的情绪互动中,家长首先要有情绪管理的意识。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擅长接招、拆招,假如我们情绪经常失控,很容易被孩子反控制。

被咬死的大白鼠给父母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学会觉察情绪。打个比方,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撅着小嘴说:“妈妈,我不高兴!”“不高兴”是一个很笼统的情绪,妈妈需要帮女儿进一步分辨“不高兴”究竟是什么:失望、伤心、愤怒、羞愧、妒忌、恐惧?此时此刻,孩子当下的感受是什么呢?

很多父母自己都不会觉察情绪。有一位爸爸是车间主任,每天工作很疲惫,总是气哼哼的。有一天吃饭时,孩子的筷子掉在地上,爸爸大声吼道:“你都多大的人了,连筷子都拿不住!”孩子惶恐地说:“爸爸,您别生气,我马上去捡筷子!”爸爸感到莫名其妙:“我生气了吗?我生气了吗?”爸爸没有觉察到自己“生气”,而事实上,孩子已经因为“爸爸生气”吓得哆嗦了。

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觉察情绪,不能让孩子为我们的情绪埋单,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假如家长心情不好时,回到家后可以对孩子说:“宝贝,妈妈今天在单位和别人发生冲突了,我正生气呢。我生气是因为同事,跟你没关系。妈妈现在想休息一下,好吗?”这样,家长的负面情绪就不会搅动亲子关系。

其次是接纳情绪,学会一致性表达。理解自己的感受,照顾对方的感受,同时照顾情景的需要,这就是一致性表达。

一个孩子考试时紧张,他因为自己“紧张”而感到羞愧-我是个男子汉,怎么能够因为考试紧张呢?不接纳自己的情绪,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更加紧张焦虑。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你的这种情绪,一定是有理由的,有合理成分的,要理解自己的感受。”

在接纳、理解自己的感受时,也要照顾别人的感受。正向的认知(对事情的理解),往往能够得到正向的情绪,让我们更好地照顾对方的感受。比如,孩子把碗摔碎了,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在故意搞破坏,自然会生气;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是想帮妈妈的忙,只是因为力气不足没拿稳,那么,家长就会心平气和了。当场合不适合发泄情绪时,家长可以深呼吸,喝口水,舌头转一转,帮助自己把注意力聚焦在问题解决上。

第三,要和孩子有界限。美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经过训练,一个大白鼠学会通过扳动开关来获取食物。实验员把大白鼠放进有一群小白鼠的房间里。小白鼠们非常饿,当大白鼠从容地扳动开关让食物流出来时,它们欢欣雀跃,非常崇拜大白鼠。一段时间后,实验员将开关的位置调高到大白鼠永远够不到的位置。第一天,大白鼠没能扳动开关,小白鼠们努力地讨好大白鼠,为它挠痒痒;第二天,大白鼠没能扳动开关,小白鼠们开始焦虑不安;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最后愤怒的小白鼠们把大白鼠咬死了。

同理,家长如果一直“给”孩子,当家长没有能力继续给时,孩子就会情绪失控,做出疯狂的举动。有一个孩子,从小有什么心愿,父母都会帮他实现。他想当班干部,父母就给老师送礼;他想进重点中学,父母就去花钱找关系。当孩子大学毕业,想进一家外企工作时,父母再也无能为力了。于是,孩子拿起菜刀追着爸爸狂砍……因为孩子和父母没有界限,他一直认为:我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的事情!同时,孩子也不应对家长的期待负责。家长和孩子要培养各自的能力,完成各自的成长,为自己负责,谁也不能剥夺对方成长的机会。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注意给孩子提供可选择的空间和明确的底线,经常分享情绪感受、交流观点,同情并客观地鼓励孩子,给孩子做榜样。同时,家长要勇敢地打破“家庭神话”,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虽然长大了,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会犯错误,会让你伤心。如果我们做得不好,你可以随时告诉我们你的感受。因为,我们也在学习做爸爸、妈妈。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