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孩子爱告状如何解决?

2015-09-17 15:22:35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故事 儿童教育方法

“妈妈,他打我!”“老师,他抢我的玩具。”小孩子爱告状,大人们很苦恼:这孩子怎么这么烦?先别着急发火,这烦恼也许因你而起。

孩子爱告状如何解决?

6岁的豆豆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就是常常爱告状,总说同学打她。作为成长营的老师,我没有立即处理,而是选择继续观察,等待时机。

有一天,几个同学在玩耍,无意中碰到了豆豆的眼睛,她大哭不止。涉及眼睛是比较危险的事,而且告状的现象愈演愈烈,已经阻碍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动性,是时候集中处理这个问题了。我决定用心理剧的方式再现情境。

我发现,豆豆一直停留在打闹现场,任由高年级男生在她身边穿梭和挥舞玩具,对可能发生的碰撞等危险置若罔闻。她一直哭喊着“打我了”,其实是男生们无意中碰到她的,她混淆了“碰”与“打”的概念。

面对这样的局面,同学们的反应各不相同。大部分人表现得不喜欢豆豆,因为她在玩耍时不知道躲避,被撞以后又告状;也有人觉得,她“怕碰”,还爱告状,想“离她远点,免得连累自己”;个别同学觉得,她哭起来很好玩,没事的时候可以玩“招惹她哭”。

经过进一步沟通了解,我才知道,因为豆豆个子矮小,妈妈很担心她会受欺负,经常问她:“班里有没有人欺负你啊?”“老师管不管啊?”还教她:“别人打你,你就大喊大叫吓唬他,去告诉老师!”

这让我想到了邻居家的儿子壮壮,一个小学3年级的学生。去年暑假,壮壮妈把他送到我的成长营来上课,两周后便怒气冲冲地给我打来电话,用了两个小时诉说孩子受伤了,要求对方给看病赔偿。我心中狐疑,发生这么大的事,为什么没人向我报告?而且,壮壮根本说不出对方的名字。

第二天,我看到了被壮壮指认的伟伟。他的额头有一道寸长的划痕,而壮壮的伤则是一块比米粒还小的破皮。听说“打架”,伟伟和其他同学都很诧异,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闹着玩呢”!

通过心理剧呈现,我发现,伟伟拍了拍壮壮的肩膀,想邀请他玩游戏,而壮壮却错误地理解为伟伟在“打”他,出于自我保护,他反手打了伟伟。伟伟继续试图拉他玩,壮壮以为伟伟又要打他,便做出了更严重的“回击”。伟伟糊里糊涂地被打了几下后,最终放弃拉他入伙。而壮壮则认为,自己打赢了伟伟。但是,回家后,细心的妈妈还是找到了儿子“被打”的证据。

豆豆和壮壮都是因为家长过度强调“自我保护”,而把精力太多投入在防御上。

对年纪小的豆豆来说,告状可以吓唬同学,使自己感觉强大;妈妈整日忙于工作,告状可以获得女性老师的关注,找到妈妈的感觉。她觉得,告状是件很好的事,便喜欢有意无意地寻找“被打”的机会。只是,她不知道,自己会因此被排斥。

壮壮年龄大,遇事靠“告状”来解决,受到的挫折更多。为了应付妈妈“不被欺负”的情绪和要求,壮壮每天精神高度紧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不知道相处半个月的同学的名字。而老师为了不强化他的告状行为,不去理会,他只好靠自己的方式解决,对同学进行凶狠地“还击”。如果未被及时发现和纠正,长大后很可能对别人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犯罪。

其实,孩子们告状大多集中在“被打”“争东西”“违反规则”等方面。违反规则的报告通常是孩子在表现,“我知道正确的规则是什么”,向权威传达“我做对了”,期待获得肯定、表扬和关注。对此,要区别处理。

一是正常心理发展的过程,对于这部分儿童要给予肯定,但也要注意,表扬过度会强化告状行为,养成不良习惯,影响人际关系;

二是要看孩子是否缺乏父母对他的正确关注,家长需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孩子的好表现才能长久稳定。

对于“被打”“抢东西”的告状,家长要摆正心态,建立安全意识,比如别人打闹时,你要注意躲开;然后,引导孩子细致地理解“打”和“碰”、“有意”和“无意”等概念的区别;最后,建立物权、你我等边界概念。孩子是在交往中学习和锻炼,家长不要介入到孩子的关系中,给孩子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另外,有些爱告状的孩子是由于婴儿时期触觉发育不够,肌肤比较敏感,导致“怕碰”而告状,需要做觉知适应性训练。最后,对于家长靠自身难以改善的情况,要尽早及时向专业人员求助,避免情况恶化。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