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管孩子,需要父母的智慧和耐心

2015-09-16 15:28:19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管多了,怕孩子嫌烦,甚至逆反;管少了,又怕孩子走上歪路,或者说家长不关心他。当爹妈容易吗?

期末家长会上,校长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管孩子,需要父母的智慧和耐心

某校高一新生,数学成绩中等,家长是初中数学老师。为了帮孩子提高成绩,家长舍弃休息时间,重新学习了一遍高一数学,每晚下班后不辞辛苦地给孩子补习。结果呢,孩子的数学成绩非但没有提高,反而越补越差,人也变蔫了,有了厌学倾向。

后来,班主任几次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多鼓励孩子,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情绪,停止每晚的补习,让孩子跟着学校课堂的进度走,家长不太情愿地答应了。半学期后,孩子的数学成绩慢慢回升,整个人也有了精气神儿。校长分析了原因,大概是每晚的补习,一方面容易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依赖性,从而影响在校听课质量;另一方面,家长因为劳累辛苦,在补习时往往会不经意地扔出几句诸如“我这么掰瓤讲馅你都学不会,还能会什么”之类的训斥和抱怨,这非常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周而复始,孩子的成绩越补越差并厌恶学习,就是必然了。

校长讲完,家长们一片唏嘘,有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有叹息家长费力不讨好的,有说孩子不好管教的。我倒是一下想起英国作家劳伦斯提出的教育方法:原则一,别管他;原则二,别管他;原则三,别管他。

“别管他”在我们家曾经派上过大用场。因为没管,儿子竟然顺畅认识了许多字。一年级入学时,他已经能拿着语文教材当故事书看了。老师问我怎么教孩子识字的,我细细回忆了一下,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刻意教他认过字,只是每晚睡前反反复复地给他念他挑选的小画书。他的识字量应该就是在文图对照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相对于识字,我在其他方面倒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我给他报了武术班、表演班、绘画班、轮滑班等,尽管我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陪读,回家又软硬兼施地陪练,可最后没一样是开花结果的。

如此看,似乎“不管”才是教子真经,但真是这样吗?恐怕也不是。

姑姐两口子,从孩子出生后就遵循着劳伦斯教子原则的中国版本:随秧长。孩子喜欢吃肉就给做肉,不喜欢青菜从不逼迫吃;学习成绩呢,差不离儿就成;假期嘛,天天睡到自然醒,不想补课就不补课。后来,他们的孩子在“随秧长”中读了职校,在家晃悠两年,后来开了出租车。

今年春节的家宴上,小伙子有点喝多了,微红着眼睛对桌上几个学生仔们说:“当年啊,你大哥我就是太贪玩,把学习落下了。你们现在可以不考第一第二,但一定不要被甩到后边,不然,等你懂得发力时,就真来不及啊!”

这番话,让当年一直心很大的姑姐两口子全都沉默了,父亲的脸上是遗憾,母亲的脸上是愧疚。孩子的父亲猛干了一杯酒,自责说:“当时,如果管管孩子的学习就好了,考个大学没问题的。”酒桌上的气氛凝重了。家长一时失职,改写了孩子的人生轨道。

儿子高一下学期时,有次家长会搞了个亲子活动,让孩子给家长写些心里话,然后由几名同学在会上不署名念出来。多数孩子都希望父母少些唠叨,多些鼓励。但也有几封信,写的是希望父母不要太放手。孩子在信中真诚地说:“有时,自己也缺少自制力,希望您能出手帮助。”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孩子写道:“我上网您不说,看电视您不管,成绩下滑了,您也不急,您总说一句话‘尽力就好’,您的信任给了我自由和空间,可我心里却常有茫然和失落,不知道是我不值得您寄予厚望,还是在您心里我不够重要。”这封信立时让教室炸开了锅,原来,素日里的唠叨碎嘴也非一无是处,它也是关爱的一种体现。

管还是不管,让家长们无比纠结。

我想,若把父母的管教当成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或许会比较好办些。对学龄前儿童,不做硬性规划,只让他们多去尝试,然后再投其所好地追加营养,应该能收到无心插柳的惊喜。对于在校学生,老师们倡导的是学业上,学校为主,家长为辅;生活和情感帮助上,是家长为主,学校为辅。家长可以根据这个大方向,定位好自己的管教范围,不该操的心就不操。比如校长讲的事例里,家长就忽略了学校的主、越了位,让孩子营养过剩;而姑姐两口子的遗憾则源于太过依赖学校,没有及时给孩子添加上“监督”的营养;那些放手太多的学生家长失误于在孩子生活学习情感上过多留白,造成了孩子营养匮乏,无力搜索接收父母的关爱信号。

其实,无论把“管”形容成什么,管孩子总是必需必要的。而怎样管,确实需要父母用智慧和耐心好好摸索。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