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发生率在台湾约为五岁以下儿童人口的万分之一,男孩得到的机率约为女孩的1。5倍。川崎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于1967年首先发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法了解其病因,可能和感染或免疫反应有关。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
患儿一般在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持续高热不退1~2周、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出血、口腔黏膜充血、舌头表面似杨梅状、全身出现形态多样化的皮疹、手足硬性水肿潮红以及颈淋巴结肿大。
因此,当孩子出现发热伴皮疹、黏膜损害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由于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前有过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夏秋之交,应尽可能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川崎病患儿不管有无冠状动脉病变,都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尽量避免发生高脂血症和高血压,以减少长大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另外,患过川崎病的孩子,其再次发病率为1%~3%,故不可掉以轻心,平时要注意少患感冒,以免复发。
川崎病的主要症状
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儿童川崎病是什么引起的?
儿童川崎病是什么引起的至今仍无法查明其发病机理,所以尚无专治药品,临床上多采用丙球+阿斯匹林的疗法(产生耐丙球性川崎时,则采用糖介皮素冲击疗法。丙种球蛋白用于在儿童川崎病病儿中临时搭建免疫系统,控制炎症表现,阿斯匹林抗凝血,用于控制儿童川崎病最大的危害,冠状动脉受累。儿童川崎病并发症有时甚至可引发巨型冠脉瘤,严重时危及生命。要注意的是该病虽然已经有药物可以使用,但它依然有致死率,只是比较低而已。不过,此病属自愈性,人体可自行恢复。
儿童川崎病的重要特征
连续高烧5天以上(39度或以上),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如果有这个最基础的症状就要怀疑是否是儿童川崎病了。其次,儿童川崎病的治疗要尽早,从发烧开始十天内,是小动脉炎症,这时候用药治疗可避免心脏危害。超过十天进入第二病程的,效果会差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