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孩子任性,理解大于对抗

2015-08-17 17:46:4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孩子任性,常常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但是,任性背后,也许有更多的深意。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情景:

孩子任性,理解大于对抗

豆豆在外面玩得十分开心,可是回到家,小家伙莫名其妙地发起了脾气,原因是大家进家门的顺序“错”了。平时,妈妈带豆豆从外面回家,都是妈妈开门,豆豆先进,之后妈妈进;而今天,爸爸开了门第一个进,于是豆豆不高兴了:“豆豆先进!豆豆先进!”爸爸退回来,让豆豆先进,跟着就进了门,结果,豆豆又大哭起来:“妈妈先进!妈妈先进!”爸爸有点不耐烦了,觉得豆豆太任性,于是没有理睬她,坚持要在妈妈前面进入家门。豆豆使劲推爸爸,爸爸不仅没有退出去,反而在豆豆小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豆豆更生气了,哭得声嘶力竭,最后累坏了,抽咽着在妈妈怀里睡着了。

阶段“任性”,理解大于对抗

这样的情景,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实际上,它不过是豆豆进入秩序敏感期的典型表现而已。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可能有很多类似的心理需求,如拿到东西往嘴里放、扔东西、喜欢故意说“不”挑战父母底线、撕纸撕书、攻击小朋友,等等。若我们清楚,这些都是阶段性的问题,都有他背后必然的原因,就不会跟孩子对抗。一个被父母理解,获得最大满足感的孩子通常也是最乖巧的孩子。既然如此,理解孩子的需求,以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事实上,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即便是刚刚出生一个月的小婴儿,他也会有很多表达自己需求的特别方式:

一个多月的玖玖每晚固定时间,清洗完毕,躺到床上就会安静入睡。然而,某天晚上,小家伙却一反常态,嘴里哼哼唧唧,使劲踢着小腿,一脸委屈的表情,最后,这个一向很乖巧的小家伙竟然烦躁地哭起来。玖玖妈琢磨来琢磨去,就是找不到原因,折腾很久才发现,原来是她的纸尿裤系得比平时紧了点。重新穿好纸尿裤,小家伙顷刻进入甜蜜的梦乡。

尊重需求,重视语言技巧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许多类似原生态的“语言”,如果我们读不懂这些语言,就无从理解他;因为缺乏理解,需求得不到正确回应,孩子就会产生挫败感,没有比父母带给孩子的挫败感更令他沮丧的了!

孩子处理挫败感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哭闹,而他的哭闹会给我们任性的感觉。因此,通过细致地观察孩子,揣摩他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学着理解他的需求,以他能够接受的温和而人性的方式去引导他,他的需求得到尊重,任性自然就会远离。

举例来说,假定我们试图让孩子关了电视机去吃饭,最好不要粗暴地命令他:“该吃饭了,赶快关了电视,吃饭去!”这种对抗的方式引发的一定是更强烈的对抗,或者使孩子迫于压力方式对抗,却因此走入另一个极端。如果换一种方式:“你看看,电视机都发烧了(抓着孩子的小手靠近电视机背后,让他感受一下热度),快让它休息一会儿吧,要不该烧坏了。”如此,我们就可以顺利关掉电视,进入就餐环节了。

亲子之间少一分对抗,多一分智慧,孩子就会少一分任性,多一分喜乐。试着跳出来,换个思路去解决问题,也许一切都变了。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