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可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既是孩子的,也是家长的。当考前倾尽全力变为考后如释重负而又满心期待,作为家长,你也许会慢慢减少对孩子的关注,殊不知,高考后的孩子更需要你的关心和理解。
忧郁成疾,乐极生悲
每年高考,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孩子考好了,当然是欢天喜地,若考得不理想,则容易出现负面情绪,甚至引发心理问题。每当高考分数线公布后,前来咨询的考生家长就会突然增多,都是来咨询孩子心理问题的。作为家长,有必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给孩子更多的关注,警惕孩子大喜或大悲引发心理问题。
高考结束后的两个月,对考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一方面,高考是基础教育的终点,考生经历了12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熬到了头,长期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了,难免要宣泄一下压抑的情绪,但宣泄过度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考场发挥或优或劣,分数线是升是降,前途未卜,焦急等待伴随着侥幸心理,很容易使有些考生出现焦虑症状,出现各种心理危机。
考生张亮家庭经济状况不佳,高考前父母借钱给他报名参加一对一辅导,前后花费3万多元,所以他高考前心理压力一直很大。高考时,张亮发挥失常,成绩没过“一本”线。他接受不了,很快出现失眠、发呆、失语等精神症状,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
考生徐卓辉本来成绩中等,没想到高考超常发挥,总分超过“一本”线60多分,有望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他欣喜若狂,与同学聚餐时开怀畅饮,半小时内喝下两瓶白酒,当场不省人事。送至医院急救,被诊断为胃穿孔,不得不住院治疗。
考生陈玉翔学习成绩不佳,早就想放弃高考,去上职业学校,但父母不答应,硬逼他上考场。高考最后一门结束,他就离家出走了。一周后,父母在离家10公里处的一家网吧找到了他。当时,他已经连续三天没睡觉,精神恍惚,连父母都不认识了。就诊时,他对我说:“他们(父母)口口声声说爱我,一切都是为我好,但他们竟然逼我参加毫无希望的高考,多么残忍!从中考开始,我就对自己失望了,身边一件高兴的事都没有,可他们还是逼我用功复习。我怀疑他们不是我的亲生父母!”
考生杨成斌收到了一所二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但他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按他平时的成绩,应该有更好的收获。见父母唉声叹气,杨成斌闷闷不乐。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见人,同学聚会他也不参加。父母背地里骂儿子:“活该他难受!我们为他花了10多万,就这样打了水漂,我们更难受!”杨成斌听到了,伤心欲绝。大一下学期,杨成斌抑郁自杀,给父母的遗书只有两个字:“再见。”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重读它们仍有触目惊心的感觉。家庭教育并非单单为高考,而是为了培养有健全人格、能自食其力的人。当孩子在高考后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家长首先应该反思,为什么孩子的心理素质这么差?出现心理危机是偶然现象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反常行为,值得警惕
汇总、分析去年的案例,高考后考生的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第一,放纵型。这种类型的考生数量最多。考前高度紧张,考后突然释放,必然对人的生理心理冲击较大。高考结束,刚出考场,许多考生的狂欢就开始了。通常,他们会选择同学聚会,吃饭、喝酒,以庆祝自己“脱离苦海”;少数考生会把积攒多年的怨恨情绪发泄到书本、复习资料上,撕碎、抛撒,旁若无人。紧接着,他们便开始无休止地打游戏、上网、看电视等。如果家长好意提醒,他们会说:“10多年来我少玩了多少啊!就不能允许我弥补弥补?”这样无节制地玩儿,有些考生沾染了酗酒、吸烟、网瘾等不良习惯,有损身心健康。
第二,情绪低落型。有些考生感觉自己高考发挥得不是很理想,估完分后,觉得自己会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情绪变得很低落。这类考生会伴有寝食不安、神情恍惚、闭门不出等表现,严重者还会出现轻生念头,甚至有轻生行为。
第三,焦虑型。有些考生在高考过后,对自己的评估和目标不太自信,会陷入长期的焦虑之中,做什么事都不踏实,无所适从。他们有时心里空落落的,特别无聊,有时茫然不知所措,仿佛丢了魂儿一样。这是由于他们高考后还未及时在意识上调整过来,从而表现为做事不专心。尤其在等待分数和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考生和家长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总之,高考后一段时间是孩子心理危机的高发期,家长要特别注意,发现问题及时介入,以免酿成心理疾病。若发现孩子有以下行为,且程度比较严重,应马上寻求专业机构的心理援助。
1.高考发挥好得出乎意料,情绪过度亢奋,坐立不安,老想出去狂欢,自我放纵。
2.成绩不如意,在家里无故发火,不断与父母争吵。如果吵急了,甚至说出“我要去死”“死了算了”“我不想活了”之类的话语。
3.因高考发挥失常而郁郁寡欢、少言寡语,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见人,食量明显减少,失眠。
4.白天看不出言行的异常,但睡眠质量变差,噩梦连连,发癔症哭闹。
5.失去人生目标,无所事事,深陷网瘾。
6.有强迫性言行。如知道成绩后反复嘟囔“不知道能不能上一本”,或经常重复做一件事。有的考生无法接受成绩,把上学的书全撕碎了,还不断重复“不可能考这么差”之类的话。
调整观念,张弛有度
高考,可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既是孩子的,也是家长的。当考前倾尽全力变为考后如释重负而又满心期待,作为家长,你也许会慢慢减少对孩子的关注,殊不知,高考后的孩子更需要你的关心、理解和指导。那么,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家长必须要对高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所谓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高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考试,学历只是一个入门的东西,孩子更需要实际的能力。所以,家长千万不要觉得高考是一个天大的事,孩子考好了此生无忧,考不好就毁了一生。
第二,无论孩子考得如何,家长都要跟孩子正面交流高考以及未来的人生之路,不要刻意避讳。这样做,既是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对孩子心理状态的“火力侦察”,及时发现孩子观念上的偏差和反常的情绪。有时,家长刻意避讳谈论高考和成绩,反倒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会猜测:“爸妈不满意我的成绩吗?对我很失望吗?”“爸妈可能已绝望到无话可说了,我完蛋了!”徒增心理负担。
第三,如果孩子没考好,家长应该带孩子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郊游、旅行、野餐等,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情绪严重失调,应提早到医院进行专业的心理指导,帮助孩子调整状态,以免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
第四,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家长的宽慰至关重要,因为许多孩子潜意识里认为优异的高考成绩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最好的礼物。家长要不露声色地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发现异常及时介入。交流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人生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踏踏实实地走,条条大路通罗马,即使没考上理想的大学,未来的人生仍可以很精彩。家长这样的宽慰之语,孩子可能不买账,但说了总比不说好,即使孩子表面上嗤之以鼻,认为是空话、套话,但他们心里未必感觉不到被理解的幸福。当然,对孩子埋怨、指责,甚至打骂要不得。
第五,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经验告诉我们,孩子与同龄人交流更容易取得共鸣,对缓解焦虑更有效。比如,孩子考得不理想,当他得知有同学考得更不好时,失望情绪就会立刻减少,深入交流中,同病相怜的感觉对治愈心理创伤有奇效。
第六,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高考后,无论成绩如何,孩子都不愿意再学习,这是人之常情,家长要予以理解。其实,学习并不仅限于读书做题,不学习也不是无所事事,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些平时想做却没有机会做的事,比如学摄影、考驾照、练书法、学乐器、跳街舞等,只要是积极的事,都是学习,而且对缓解孩子的焦虑心理有好处。另外,家长可以安排孩子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当孩子离开家,走进大学校门,将迎来另一个心理关键期:从半自然化半社会化阶段向社会化过渡。孩子上小学前,基本上生活在各自的家庭里,被父母照顾,称之为自然化阶段;小学、中学12年是半自然化半社会化阶段,孩子既有家庭生活又有集体生活;而走出家门到外地上大学,则开始其社会化阶段。独立生活、自己安排作息、自己管理经济开支、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生病自己去医院、遇到麻烦再不能找家长,孩子要经受生活的重重考验。因此,家长要利用好孩子上大学前最后一个假期,好好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免其不适应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