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积极的亲子关系来自对孩子的理解

2015-08-03 15:59:24 出处:乖乖网 标签: 亲子关系 家庭育儿

人因亲密关系而诞生,也一生都生活在关系中。我常想,关系,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你带着对关系怎样的预设,就将走进怎样的关系里。亲子关系的建立,同样如此。

积极的亲子关系来自对孩子的理解

孩子的行为,是亲子关系的投射

前不久,我们去商场买裤子。专柜前来了一家三口,胖胖的小男孩看到收款台上有块糖,就大声嚷着要吃糖,妈妈喝道:“你就知道吃!”孩子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摊开四肢,边叫嚷着,边赖作一摊烂泥。服务员见状,连忙从柜台下面抓出一把糖给孩子。孩子立即兴奋了,一边往嘴里放糖,一边抓起一把糖塞到裤兜里。妈妈又喝道:“没吃过糖吗?赶紧走……”

我分明看到一位吵嚷指责的妈妈和一个可怜的孩子。面对妈妈的喊喝,孩子学会了当众耍赖和无理取闹。

一个周末,带孩子去爬山。沿着蜿蜒的小溪一路向上,在我们前方不远处,看到一家三口。男孩大约三四岁,先是哼哼唧唧不想往前走,估计是累了或渴了、饿了,或是有其他的要求没被满足,有点闹小情绪。这时,爸爸将一瓶矿泉水递给孩子,孩子推脱不要,周旋了两次,爸爸突然生气了,把水瓶径直扔进了流淌着的小河里。孩子哇哇大哭起来,声音越来越大,爸爸的情绪更加激动了!他一把拎起孩子,威胁道:“再哭,我就把你扔进河里!”此时,孩子的哭闹并未减弱,愈发的声嘶力竭。

我分明看到一位情绪暴躁的爸爸和他倔强的孩子。面对爸爸的威胁与暴力,孩子学会了奋力反抗和无节制的发泄。我相信这位爸爸是爱孩子的,只是因为和孩子拧巴的关系,搞砸了一路的心情。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我们从孩子身上看到某些不如意的表现时,请先反观一下自己,审视我们日常行为中不当的做法。所谓好父母,就是有自我觉察的能力、有努力改进的意愿、有积极主动的行为。当我们试着调整自己,和孩子建立积极的关系时,你会神奇地发现,孩子不再那么难缠了。

只有了解,才能理解

我们每天和孩子摸爬滚打在一起,但说实话,又了解孩子多少呢?孩子的需求,我们懂吗?

我想起印象深刻的一幅题为《FOR YOU》的画:图中,一位妈妈在喂孩子吃饭,而孩子被绑在椅子上不张口。这让我反思:我们用自己认为爱的方式爱孩子,这个爱,是孩子需要的吗?孩子能感受到吗?

儿子三岁时,喜欢踩水玩儿,见到水坑,就会跑过去使劲踩一下,那一刻,我是多么的心痛!我曾经用我认为正确的方式制止他,给他讲道理,告诉他不要踩水坑,因为会弄湿鞋子,会弄脏衣服,妈妈还要付出很多辛苦去洗。但是,说教效果甚微。为什么?我曾经做过深刻的分析:踩水,是孩子出于好奇和好玩的行为,他要尝试水溅起的那一刻的感受。而我在用我的方式来教育他,我怕弄脏了衣服,我心疼我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我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这时,我发现我们的关系充满着对立与冲突。

一天早晨,雨哗哗地下着,地上积了无数水坑。儿子说,想踩着水坑去上幼儿园,这次我没有反对。我特意为他备了一双鞋和袜子,让他光脚穿着拖鞋跑了一路。这一路,我拉着他踩了无数的水坑,走到幼儿园门口,我为他擦干双脚,换上带的袜子和鞋,他高兴地跑进了幼儿园。放学时,雨停了,他看到水坑没有再踩,他告诉我,水进到鞋里,是凉凉的、湿湿的感觉,水溅起的时候,像发射的炮弹,还像新年的烟花……

多么富有诗意的感受!我庆幸给了孩子踩水的体验,也深深体会到,只有试着了解孩子的所想所思,才能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这一刻我感觉到,我们的关系充满了温暖与和谐!

接纳,才能做到改变

孩子上大班了,可是他的玩具还是到处乱扔。我要求他每次玩儿完后,要把玩具放回原处,这是好习惯。他答应得很好,但总是难以兑现。

我开始用我的方式教训孩子,指责他为什么不收拾玩具,为什么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为什么没有听进我的要求。我感觉自己像一位严厉的老师,而孩子则是那个被错误压得抬不起头的学生,我们之间充斥着紧张和压抑。

孩子也很苦恼,他说:“妈妈,我已经努力收拾了,就是玩具大,柜子小,有的放不进去。”

那我为什么都能放进去呢?我忽然自问:孩子学过分类吗?我教过他怎么收拾玩具吗?面对混乱的现状,我除了批评指责,还做过什么?

我闭上唠叨的嘴,和孩子一起给玩具分类,告诉他,大的可以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这样会更稳固。我们还一起探索,有哪些方法可以把玩具收好。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学习分类收拾的孩子,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要给他成长的时间,允许他从开始的混乱到渐渐变得有序。这时,我感到自己还是那个慈爱的妈妈,孩子还是那个可爱的孩子。

结语

每个孩子的发展,其成熟的节奏不同,不可用平均分来衡量。面对问题,建立关系往往比解决问题优先且重要。作为家长,当你把精力集中在改进上。而不是对缺点的批评上,当你不再盲目跟风,静下心来通过学习和觉察,努力改进自己时,便为一颗亟待萌发的种子注入了更多内在的力量。这力量来自平和的心态、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接纳孩子暂时存在的问题和原本就存在的不完美、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陪孩子一起感受他存在的重要……当孩子有了好的心理感受,他的好行为就会随之而来。

改变,可以由内而外,也可以由外及内。一个鸡蛋,从外打破是食品,而从内打破是成长。成长的力量,往往不取决于外在的千锤百炼,而是发自内在的破土而出。如果你的手上有一枚蛋。你希望是怎样的状态呢?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